《中國音韻學導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音韻學著作。現名《漢語音韻學導論》。羅常培著。羅常培(1899~1958),字莘田,號恬庵。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在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方言調查、音韻學研究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一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家。他曾與趙元任、李方桂把瑞典學者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翻譯成中文,并對其內容做了訂正和補充,使譯本比原著的學術價值更高。他的《知徹澄娘音值考》、《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等文章,對上古音和中古音值的擬測作出了重大貢獻,《廈門音系》、《臨川音系》等著作,填補了漢語方言學的空白;《語言與文化》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也具有開創意義。
本書為音韻學知識的入門讀物,但作者八易其稿,才成定本。作者自序說:“這本教科書并不是抄撮成的,而是由著者個人研究的結果提煉成的。即使有采取前人意見的地方也是經過批判才接受的。”這正體現了本書的價值。全書共5講,分別為:緒論、聲類之分析、韻類之分析、調類之分析、漢字標音方法之演進。本書的特點,是側重于音理的闡述,用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語音學原理和標音方法來分析漢語音韻學的聲、韻、調、切等概念,使音韻學中復雜的術語和抽象的概念變得清晰明了,成為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所以書中注重音韻學概念的橫的敘述,而不是音韻歷史的縱的敘述。另外,書中用簡練的文字說明了音韻學的研究方法:審音、明變、旁證、祛妄,這也是作者常用的治學方法,對入門者來說,更是十分重要的。
本書初版名為《中國音韻學導論》,194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印行。1958年中華書局再版,改名為《漢語音韻學導論》,后多次印刷。
上一篇:《中國陶瓷史綱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庵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