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長卿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古代人做官,大都是忽上忽下,朝貶夕遷的,很少有人能達到或享受到那種沒政績也沒罣誤,升不了也降不下的“太平官”境界。人非草木,榮辱升遷,豈能無動于衷,于是便有許多詠嘆宦途起落的詩詞歌賦。劉長卿這首《謫仙怨》,其實便是“謫官怨”。
詞的開頭,以“晴川”、“落日”、“孤舟”等淡淡幾筆,勾畫出一個有些凄清然不失悲涼的意境來:晴,不是多云到陰,不似心頭之陰沉;川,是一馬平川,不似宦途那般狹窄艱難。天是好天,地是好地,然“落日初低”,夜晚就要來臨,不由人不感到悲涼。從“晴川”引入心境之悲涼,這是“逆入法”。天色已晚,然而,有家不能回,還得天涯孤旅,四處漂泊。“惆悵孤舟解攜”,孤身一人,還得落日“解攜”,確實不是個滋味。解攜就是解纜出發。“鳥向平蕪遠近”,這句且先宕開孤舟,先說天上的小鳥。鳥兒在荒草遍布的平川上遠遠近近地飛翔,自由自在;相比之下,我,作為一個人,卻做不得自己的主,只能在這孤舟中,隨著流水向東向西,受命運的擺布。“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緊承上二句,以同一夜晚之兩種不同景色,繼續述說自由之可愛和被支配之凄涼。白云無心,千里萬里,自來自去,無半點羈絆;而人,卻只能在凄清的月光下前溪后溪地轉來轉去。為什么會這樣呢?“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長沙,指賈誼。漢代賈誼少年博學高才,承文帝知遇之恩,擢太中大夫,后受朝臣排擠,受譖被謫,去京為長沙王太傅。比起賈長沙,劉長卿所受的委屈也并不小:他玄宗天寶年間即中進士,肅宗至德年間在朝任監察御史,后因事受讒,貶長洲縣尉,再貶嶺南南巴尉。代宗大歷間,得遷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復貶睦州司馬。三起三落,可算是老牌的“謫仙”了。遭貶之人,心情可想而知,難怪江潭的春草,在他眼中,也綠得慘兮兮的。
劉長卿雖多次遭貶,但后來在德宗建中年間,還是升了隨州刺史,成了“劉隨州”。但在當時來說,遭貶,總意味著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意味著對榮譽和自信心的極大打擊。不過,劉長卿在遭貶時,卻并沒有呼天搶地,他的心胸還是相當寬闊的。在這首詞中,他只是淡淡地感嘆一下人隨流水、春草萋萋,而用來襯托他此時此刻心情的景物,如晴川、小鳥、平蕪、白云、明月、溪水、江潭等等,也還是比較平易可親的。當一個人遭受挫折,心情不甚愉快時,去看看落日,平蕪,流水,白云,明月,春草,平衡一下情緒,豈不甚好。
上一篇:(宋)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鄭域《昭君怨·梅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