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符
《好事近·曾去釣江湖》
曾去釣江湖,腥浪粘天無際。淺岸平沙自好,算無如鄉里。從今只住鴨兒邊,遠或泛苕水。三十六陂秋到,宿萬荷花里。
《好事近》又名《釣船笛》。李符填《釣船笛》漁父詞十一首,淵源有自。清謝章鋌謂其“效朱希真漁父詞,言近旨遠”(《賭棋山莊詞話》)。陳廷焯稱之“清虛高雅,張志和之亞也”(《云韶集》)。唐代張志和號煙波釣徒,作《漁父詞》五首,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最為流傳。宋代米敦儒(字希真),以《好事近》作漁父詞十首,“搖首出紅塵”一篇亦膾炙人口。李符這首詞,繼承了前人漁父詞的清雅,但有所發展,“別有感喟”,“自樹一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曾去釣江湖,腥浪粘天無際。”以垂釣江湖隱喻奔走市朝,競進仕途,求名逐利;以腥浪粘天象征世俗社會和官場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溝壑陷阱比比皆是。大江大湖,當有洶洶波濤;垂釣魚蝦,極易聯想到腥臭。開端二句上下關合,自然鉤連。此中蘊含著詞人深沉的感慨。經歷了明清易代的巨變之后,耳聞目睹,無非官場的污濁腐化、社會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于是轉向清靜無為、獨善其身。好在尚有純凈的桑梓鄉里的淺岸平沙。它與“腥浪江湖”形成鮮明的對照。一是濁浪排空,膽顫心驚,顛沛不寧;一是水清沙凈,身心俱安,閑適溫馨。厭棄險惡喧囂的現實社會,歸隱美好寧靜的水鄉田園,便是此詞的命意所在。詞人自號“耕客”,布衣終身,此詞無疑是夫子自道。在優雅的鄉里,居停水邊,經常欣賞鴨子的嬉游,或飄然浮去,或鉆入水中覓食,或整理羽毛,多姿多態,趣味盎然。也乘興“遠泛苕水”。苕水一名苕溪,在浙江湖州,與詞人故鄉嘉興相距不遠。每當秋高氣爽,苕水兩岸,苕花簇族,蕩漾輕舟,清波粼粼,只見苕花飛舞,猶如飛雪,蔚然奇觀,樂如之何!又可任意飄泊,觀賞萬千荷花,宿身其下,荷香陣陣,物我兩忘。“住鴨兒邊”表達悠閑自得的情趣,“遠泛苕水”體現無所拘束的心境,“宿荷花里”顯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三十六陂”,極言水鄉澤國,池塘眾多。宋姜夔《惜紅衣》詞:“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念奴嬌》詞:“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均為詠荷花而作。這里用“三十六陂秋到”,即有詠荷之意。這首詞既寫出了所歸隱的水鄉景物的清秀,又借此寄托了自己的情與性的出塵拔俗,所以謂之高雅。
上一篇:(清)陳維崧《好事近·分手柳花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納蘭性德《好事近·馬首望青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