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趙維烈
南鄉子·登燕子磯
片石撼江皋,水激磯頭影動搖。閱盡興亡千古事,蕭蕭,往日英雄不可招。一劍倚天高,恐有蛟龍起怒濤。鐵鎖都應攔不住,滔滔,和雨和風卷六朝。
燕子磯,在今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倚江而立,形如飛燕,故名。這首詞寫登臨磯上,俯瞰長江的感受。“片石撼江皋,”起筆破空而來,攝人心魄。“江皋”指江岸。“片石”極言燕子磯在滔滔長江映襯下,顯得是那么小,那么單薄,似乎不堪一擊。長江濁浪排空,驚濤裂岸,磯石在江中的倒影隨波起伏,但磯石本身卻巋然峻峙江邊。江水撼片石,影動而石不動。一“撼”字,寫盡了燕子磯獨立不移的風韻。也許是基于片石的這種秉性,詞人把自己登磯懷想的結果,托付給燕子磯:“閱盡興亡千古事,蕭蕭,往日英雄不可招。”江水東流,落木蕭蕭,在歷史上,英雄們不斷產生,又相繼消逝。俱往矣,唯有燕子磯依然屹立,成為千古興亡的最好見證。
過片兩句以巧妙的聯想再詠燕子磯。長江如此不安,抑或是江底藏有蛟龍;歷史如此動蕩,是否因為英雄各逞風騷金陵不正是藏龍伏虎、爭霸稱雄之地嗎?磯石三面臨空,石奇地險,“片石”猶如“一劍”,直刺青天。這“一劍”是否欲與天公試比高,欲與英雄試比強?”恐”字以模糊的語言,既賦予磯石以靈性,又拓開新的意境,為讀者豐富的想象留出了廣闊的余地。“鐵鎖都應擋不住”句,借用舊典,再進一層。《晉書·王濬傳》載:伐吳之役,王濬治戰艦發成都,吳人置鐵鎖鏈于江中橫截之。濬以灌滿麻油的大火炬燒斷鐵鏈,直抵石頭城下。迫使吳主孫皓出降。詞人以此說明,即使有“蛟龍”逞強,“鐵鎖”擋道,但歷史進程象江水東流,是永遠阻擋不了的。“滔滔,和雨和風卷六朝”。結句緊承上意,把六朝的歷史和燕子磯的地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滔滔江水,席卷一切,建都石頭城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在江風江雨中,一個個無聲無息地消亡,歷史就是這樣在新陳代謝,不斷前進。
這首詞上下片皆起自磯石、江水,結以人事;粘而有脫,大處立意,虛處運思,遐想聯翩,由時空的大開大合,完成千百年歷史的跨越。在長江邊登臨懷古,最著名的詞要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趙氏一詞,盡管登臨地不同,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歷史感慨卻與蘇詞一脈相承。一首五十六字的小令,能容納下當前景物與古代人事的眾多內容,尤其是不著痕跡地流露出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步的歷史觀,這是值得特別稱道的。
上一篇:(清)林企忠《南鄉子·細雨近紗窗》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