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傳》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作者不詳。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或戰(zhàn)國之前。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自汲郡古墓。又稱《周王游行記》。原題五篇,傳本分為六卷,前五卷記載西周穆王駕八駿西游的故事,末一卷載穆王妃妾盛姬之死及其葬事,故有人認為末卷原是同時出土的十九篇《雜書》中的一篇。 《穆天子傳》有題為晉郭璞的注和荀勖的序文。今有明天一閣本、 《道藏》本、 《古今逸史》本、《漢魏叢書》本等。清人洪頤煊的校本,刻入《平津館叢書》,較為通行。清代藏書家黃丕烈亦有校本。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為六卷,自此以下,皆將《穆天子傳》列入史部,直至《四庫全書總目》方認為此書“恍惚無徵”,難稱信史,退而隸于子部小說家類。
《穆天子傳》用編年紀(jì)月的形式,將神話與歷史傳說融為一爐,描寫周穆王駕著名叫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的八匹駿馬拉的車子,率領(lǐng)七萃之士,由周朝國都出發(fā),伯夭前導(dǎo),造父為御,西登昆侖,北至?xí)缫埃?jīng)歷名山大川,遠涉西方各國,行程共達三萬五千里。所到之處,各國君王、首領(lǐng)無不盛情相待,互贈禮品,表現(xiàn)了美好的情誼。穆王還在昆侖山瑤池與西王母相會,飲酒賦詩,相互酬答,并紀(jì)石、種槐,以表其事。最后,寫盛姬在穆王東征途中,死于寒疾。穆王為她大辦喪事,十分哀戚,經(jīng)過七萃之士葽豫勸諫,才止哀回國。
春秋戰(zhàn)國之世,周室衰微,諸侯間互相攻伐,各國關(guān)卡林立,人民蒙受莫大的痛苦,社會正在孕育著新的統(tǒng)一。當(dāng)此之時, 《穆天子傳》的作者,附會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將一個本來耽于安樂、不問國事的周天子的萬里遨游,描寫得有聲有色、通行無阻,一片和睦友好的氣氛,顯然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民向往和樂升平的生活、向往統(tǒng)一安定的社會的強烈愿望。
《穆天子傳》實亦初具小說規(guī)模,全書以周穆王為主人公,以他的出游為主要線索,貫串許多人物、事件,描寫許多奇珍異物,斐然可觀。其中,有的故事情節(jié)已相當(dāng)完整。如卷三寫穆王與西王母的會見: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天子答之曰: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 將復(fù)而野”。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 “阻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于(烏)鵲與處。嘉命不遵,我唯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驅(qū)升于弇山,乃紀(jì)名跡于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描寫周穆王與西王母會見的過程,從相見到話別,次第敘述,委婉詳盡,首尾畢具。尤可提及的是將二人吟詠的詩歌插入敘述文字之中,不僅使行文活潑而有變化,豐富、充實了故事情節(jié),還傳達出兩人彼此戀慕和依依惜別的心情,頗為傳神而具有情趣,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西王母在這里是一個雍容平和的一國之君。她秉性柔和,善解人意,感情細膩,應(yīng)對自如,已遠遠脫離了《山海經(jīng)》中豹尾虎齒、蓬發(fā)戴勝、穴居野處的原始而可怕的形象,也有別于六朝小說中所渲染的容顏絕世、乘鸞駕鶴、長生不死的女神。 《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這個神話人物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最富于人情味的一環(huán),也是我們研究古代神話演變的歷史軌跡的重要資料。
《穆天子傳》并不著意于人物性格的描寫,但是在事件的敘述中,往往能夠抓住人物的動作、言語,突出地表現(xiàn)人物性格。如關(guān)于七萃之士高奔戎的兩段描寫:
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飲,未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刺其左驂之頸,取其清血,以飲天子。 (卷三)
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請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獻天子。天子命為柙而畜之東虢,是曰“虎牢”。(卷五)
通過這兩段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勇士高奔戎的忠誠、機智、勇敢和膂力過人。
又如盛姬之死,穆王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此后又多次祭奠亡魂,但仍然“永念傷心,乃思淑人盛姬, 于是流涕。七萃之士葽豫上諫于天子曰: ‘自古有死有生,豈獨淑人?天子不樂, 出于永思。永思有益, 莫忘其新! ’天子哀之, 乃又流涕。是日輟。”穆王的多情,葽豫的正言上諫,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都簡潔而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穆天子傳》以史傳筆法寫神話傳說人物事跡,開后世志怪小說的先河。其中的人物、事件,每為后人所引述。《穆天子傳》文字古樸質(zhì)直,敘事簡雅委婉,用平易的口吻鋪敘浪漫的想象,納繁復(fù)的形象于簡潔的語言之中,使其文風(fēng)別具一格。明人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三墳補逸下》評《穆天子傳》第六卷說:“文極贍褥,有法可觀。三代前敘事之詳,無若此者。然頗為小說濫觴矣。”大可推而廣之,以為全書定論。
上一篇:《碎琴樓》簡介|鑒賞
下一篇:《空空幻》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