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刑統(tǒng)》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全稱《宋建隆重祥定刑統(tǒng)》,宋代基本法典。宋初沿用五代時后周的《顯德刑統(tǒng)》,后因其“科條繁浩,或有未明”,詔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等人重新編定,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撰成宋朝的第一部刑事法典——《宋建隆重祥定刑統(tǒng)》,簡稱《宋刑統(tǒng)》。同年8月刊板印刷,頒行全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刑統(tǒng)》共30卷,12篇502條,213門,它是在《顯德刑統(tǒng)》基礎(chǔ)上稍加修改而成的。刪去了《顯德刑統(tǒng)》中令式宣敕109條,增入了制敕15條及臣等起請32條,并將節(jié)略的唐律疏加以全部恢復。《宋刑統(tǒng)》就其篇目和內(nèi)容而言,不過是《唐律疏議》的翻版,全書除了刑制有所變更,量刑有所加重與補充外,很少增損,如《宋刑統(tǒng)》的“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雖然照搬《唐律》,但在執(zhí)行時就增重得多。對徒、流刑均附加杖刑,開創(chuàng)了后附加刑的先例。盡管《宋刑統(tǒng)》律文內(nèi)容幾乎完全抄襲《唐律》,但在形式和編排體例上,則與《唐律》有較大的區(qū)別:首先,《宋刑統(tǒng)》一改《唐律》只有篇條的體例,分門別類編列有關(guān)刑名的敕、令、格、式12篇共分213門,計名例律24門,衛(wèi)禁律14門,職制律22門,戶婚律25門,廄庫律11門,擅興律9門,賊盜律24門,斗訟律26門,詐偽律10門,雜律26門,捕亡律5門,斷獄律17門。其次,刑統(tǒng)在每卷卷首標立門類,每一律條后具列律疏,同時按時代的先后分列敕、令、格、式。并注明經(jīng)過朝庭核準的或內(nèi)容有所刪節(jié)的,或:“臣等參詳”的,使閱者一目了然。此類律敕并重的形式為后來明清律令合編體例所本。最后,將《唐律》中“余條準此”的規(guī)定匯集一起,總為“一部律內(nèi)余條準此條”門,共有44條,列于《名例律》,以便檢驗查對,避免遺誤。由此首創(chuàng)綜合性的律文規(guī)定。《宋刑統(tǒng)》自頒行以后,中經(jīng)宋太祖乾德四年(966)、神宗熙寧4年(1071)、哲宗紹圣元年(1094)、高宗紹興元年(1131),數(shù)次修改,但改動的幅度都很小,多用皇帝隨時頒布的敕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jù)。因此《宋刑統(tǒng)序》稱“終宋之世,用之不改”,是宋朝一代法律典范。該書原刊本早已失傳,現(xiàn)在通行的是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國務(wù)院法制局刊印的重校范氏天一閣本。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書后附有《宋重祥定刑統(tǒng)校勘記》,頗便參考。
上一篇:《宋會要輯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宛委別藏》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