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華榮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自南朝梁武帝初制《采蓮曲》,后來的同題之作不勝枚舉,而王昌齡的這首卻以其獨特風情秀出于眾。其實,這首詩的意境是明朗的,格調是明朗的,蘊于詩中的作者的欣慕之情也是明朗的,但讀來總有一種迷離惝恍之感,其藝術奧秘,用詩中的字眼蔽之,曰“亂”——亂人耳目。
這“亂”,是人與自然的交織、交融。作者的著眼點無疑是贊美人——那美麗的采蓮姑娘。但映襯著她的背景與底色的,卻是同樣美麗,同一色彩的江南水鄉風物。她輕柔的衣裙青青,那出水的荷葉亦復青青,衣、葉交襯,衣、葉難辨;她嬌艷的容顏嫣紅,那亭亭的蓮花亦復嫣紅,花、面交映,花、面難分。所謂“看不見”,就是指這種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情景,這種人與自然融而為一的畫面。而這種交織,便構成了詩的迷離之美。
這“亂”,亦且是自然界的春光與人生的青春的交織、交融。從某種意義上說,春天與青春的關系是一種異質同構。它們不僅都有著同樣美麗的色彩,也都有著同樣生動的氣韻,因為它們是“一年之計”或“一生之計”的最佳光陰。這位嬌憨的江南女兒正當年青妙齡,生活還沒有在她心田上投下憂愁的陰影,勞作也無損于她明朗歡快的情懷。她的姿容與春色融而為一,令人恍然“看不見”,她卻用歌聲宣布著她的存在。而這歌聲,不是與春日的種種天籟同樣融而為一嗎?這無疑是一首“春歌”——春天之歌與青春之歌。
特定的生活畫面原本就如此惝恍迷離,表現到詩中的藝術畫面自然也就惝恍迷離。而在這畫面背后,我們不是可以體察到作者那被撩惹起并從而投射到藝術中的惝恍迷離的情思嗎?
上一篇:(奧地利)里爾克·豹
下一篇:(法國)波特萊爾·黃昏的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