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焦湖廟祝
亦題《柏枕幻夢》、《湯林》。南朝宋志怪小說。劉義慶撰。原載《幽明錄》。《北堂書鈔》卷一三四、《太平廣記》卷二八三、《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六皆引載(文各有異)。魯迅《古小說鉤沉》、鄭晚晴校注《幽明錄》均輯錄。吳組緗等《歷代小說選》、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王金盛《歷代微型小說選》均選錄。小說敘寫:焦湖廟祝(管理香火的人)有一柏木枕頭,用了三十多年,枕頭后邊裂了一個小孔,縣民湯林(一作“楊林”)經商過此地,到廟中祈福。廟祝讓湯林鉆進枕后小孔里。湯林進去后只見紅漆大門、用美玉建造的宮殿樓臺,遠比世間富麗。趙太尉接見了湯林,并給他成了親,生了四男二女。選湯林做了秘書郎,不久又升為黃門侍郎。湯林在枕內沒有回歸想法,后來做了違忤皇上意旨之事,于是被廟祝叫了出來。他說在枕中經歷了許多年,而實際上只是傾刻之間的事。作品通過對湯林在枕中所經歷的富貴生活的描述,諷刺了熱衷于功名利祿的思想,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小說主人公湯林枕中經歷了短暫的一生,娶妻——生子——升官,這樣的人生三部曲,典型地展現了一般封建士人的生活追求。然而正當他官運亨通、富貴顯赫之時,卻突遭“違忤之事。”作者雖然未明說他被勒令出枕的緣由,但其妙正在不言中。劉宋時期,政治斗爭復雜尖銳,統治者內部的爭權奪利尤為激烈,官場失意,宦海沉浮乃為常事,作者正是借湯林遭“違忤之事”,來表現他這位臨川王對險惡政局的憂患,對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的反感。雖然也有富貴如夢、人生無常思想的流露,但也含有反對黑暗政治的思想傾向。小說成功地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在具體行文中,作者卻筆下藏鋒,既沒有詼諧或尖刻之語,也無熱嘲或冷諷之言,而是寓針砭于生動的描寫之中,在娓娓動聽的敘說中,給讀者講述了一個幻誕離奇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在夢幻與現實的強烈對比中,譏諷之意自然流露。作品構思精巧,虛實相生。人入枕中,實屬虛幻;而且還有樓臺亭閣,頗為離奇;進而又在其中娶妻生子、為官做宦,更是幻誕。但這在生活邏輯上,卻有著真實的社會基礎。枕中之事,乃是封建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故而有其強烈的現實感。巧妙的是,作者把這種士人追求功名富貴的真實心理,寓于虛幻怪誕的故事之中,行文撲朔迷離,是夢非夢,說奇又不奇,其人其事似乎近在眼前,而故事本身又虛無縹緲,以虛寫實,實中見幻,發人深省,引人入勝。這則故事,流傳千余年,仿作頗多。唐沈既濟采此事撰為《枕中記》,寫盧生入枕中幻夢,比本篇描寫更細致,并增添了“盧生欠伸而悟,主人蒸黍未熟”的情節。元馬致遠、花李郎、李時中又據《枕中記》的情節各演為《黃粱夢》雜劇。明谷子敬《枕中記》、車任遠《邯鄲夢》、佚名氏《三化邯鄲》雜劇和徐霖《枕中記》傳奇皆脫化于此。湯顯祖據此編成《邯鄲夢》,成為著名的“臨川四夢”之一。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又將此故事推衍為《續黃粱》。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游仙枕》,載龜茲國獻奇枕,枕之能夢游十洲三島之事,當是“柏枕”故事的變異。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荀氏·靈鬼志》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敬叔·牛渚燃犀》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