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通記》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集。梁陶弘景撰。四卷。又稱《周子良冥通記》、《周氏冥通記》、 《周子良冥通錄》。 《隋書·經籍志》雜傳類著錄為一卷,無撰人。 《舊唐志》同,題陶弘景撰。 《新唐志》無目。 《崇文總目》小說類著錄為三卷。 《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作四卷。 《四庫全書總目》入子部道家類存目,四卷,但題為“梁周子良撰”,誤。今有《道藏》本、 《秘冊匯涵》本、 《津逮秘書》本、 《叢書集成》本等,皆作四卷。又《唐宋叢書》、 《說郛》、 《五朝小說》各本,皆作一卷,則為擷取本書之第一卷而成。陶氏為著名道士,一生著述甚豐,而《梁書》、 《南史》本傳俱不載陶有《冥通記》之作,或如陶氏從子陶翊所言, “有圖象雜記甚多,未得一二盡知知見也” (《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注),并非全部著作皆見著錄。
《冥通記》托為陶氏弟子周子良記感遇仙人事。卷一有《周子良傳》一篇,言子良字元和,豫州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寓居丹陽(今江蘇省境內),世為胄族。十二歲為弘景弟子,從弘景修道于茅山。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子良遇仙通靈,次年卒,年二十。弘景在山中尋得子良生前封存的遇仙記事,加注釋、按語,編成此書。公元517年,陶氏將此書進獻梁武帝。
此書實以周子良遇仙事為線索,講授道教戒條及修養方法,俾人信服而已。書中所記仙人姓名,多見于陶氏另一道教著作《真誥》。《冥通記》所記,自天監十四年五月夏至日周子良始遇仙人茅山府丞,至次年七月共一百三十三事。前三卷二十四事,記仙人輪番下降子良修道之室,講授成仙要訣,較為詳細。戒律繁多,有戒裸身、戒食肉、戒小兒近修道之所、誡修道之人應“自思緣運”、 “用思入微”等等,陳腐枯燥。如卷二六月十三日仙人范帥告誡周子良勿食肉事:
乙未年六月十三日,夜見前帥來,言曰: “……卿六世祖眉為譙郡時,尤好射獵,殺傷無數,賴其中時復營功德,罪已得釋。卿不宜復食肉,食肉恐先源逮卿,幸可慎之!仙藥草自足,何急㖩此?……”十五日又記云:
……又一人來,甚華少,白衣,傳范帥語云:“‘前故相告食肉事,遂不能斷耶?今日何意往他人處食脯?從今去,勿復爾!……’”
三令五申,嘵嘵不止,全為無稽之談,令人不耐。
卷四記周子良神游各處仙境,事則簡略。如:
二十九日,夢至一處,名為陰城之宮,大有仙人,而自不識。他皆類此。
《冥通記》實類道教訓誡之書,文字質直,唯描述諸仙人服飾衣著時,間或稍作點染。卷一“周傳”敘周子良一生事跡,則詳密婉曲,有一二可讀之處。如敘子良卒日,言色平然,了無一異。先沐浴更衣,束帶燒香,遍禮道眾,然后回到寓所。
……日晡間,其弟子平往看。 (子良)語云: “我體亦小惡,即時欲服藥,竟,當還。若未即還,汝可更來。”子平馳還說此。姨母驚怪,亟令走往,已正見偃臥。子平不敢便進。俄頃,所生母及姨母續至,見便悲叫,問: “何意?何意?”唯閉眼、舉手,三彈指云: “莫聲叫!莫聲叫!誤人事。”其母欲捧頭起而蹴,巾轉,猶舉手再過正巾,須臾氣絕。
書中對話頗多,然皆為仙人訓誡,干枯無味。唯此段對話及敘述文字,尚存人間氣息,傳達不同人物的語氣、動作、神態,貼切細膩。
《冥通記》“文頗古雅,時有奧字”。清人黃生《義府》卷二附此書字義訓釋一篇,如釋“治堂”為道士之居, “道子”為弟子, “壇靖”為修道之所等等,各有考證,較為詳明,可以參看。
上一篇:《侯富縣烈女殲仇》簡介|鑒賞
下一篇:《初潭集》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