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群·宋渠,宋煒·有月亮和水和女兒的詩(組詩選章)》新詩鑒賞
涉過大溪地依然是水
涉過大溪地,騎鳥的伊人
想起了體外的父親
一些女兒的軟語流進(jìn)木勺
或者走上一片蓮葉,清水依依
草屋門窗已朽
依柵南遷的光影漸逝
幾把蒼黑的腦袋睡入沙土
一弦一扣
琴瑟無聲而和
植火的人呀
倒疊爻辭,肢體隱進(jìn)游魚
水波在風(fēng)景中瀝瀝墜落
滋生一環(huán)隱秘的燈盞
抬頭穿越星宮
父親熟悉的身影慢慢縮小
打水的童子走過石橋
茅草幽暗的衣裳恍若隔世
寂靜緩緩散開
削竹為船,歸于無語的細(xì)露
袖口忽明忽暗,有如花朵
在陰影中劃地而居
手指互按,飄滿了女兒的香味
水或原始之果的裂口
落雪紛紛
青荷高照
一支舊日的竹笛
女兒的名字
反復(fù)植入陌生的
紅燭
彼此
都已熟悉。
香煙綿綿
淘凈棲地
留在薄明的臉上
清潔的果皮
包著
去春的積水
隔著一面鏡子
漂泊的嘴唇
沾滿了青苔
蘭蕙的紋理模糊地浮起
水淞陷進(jìn)陸地,暮林悠悠
一只溫婉的手持陶以歌
一節(jié)疏松的翎管披風(fēng)沐月
鶴鳴之后
女兒的眼神如花搖曳
剖開一只褪色的木箱
冷血如潮,裸如蕭蕭殘月
一尺土布
一把玉米
一卷散亂的燭光
墜地為羽。
洞簫排空聲中
女兒的心事
臨淵而止
濯于泱泱羊只
女兒騎鳥叩響了掘火的
懸鐘果核綻裂,其紋延為岸壁
女兒回首桑事
水音早已
裊裊而東……
鏡中的桑林和農(nóng)事
躬耕之日,少年扶桑東向
一匹安靜的白馬環(huán)山叩弦
如逝者相依的回音。落葉空寂
搖亂一地疏影
桑林以上,天空的回憶緩緩散開
覆蓋了疲乏的田畝
少年倚鋤而立,目光深幽
浸入泥土深處的緘默
少年沿渠撒下谷粒
在另一個季節(jié),隱隱聽見了
月亮墜羽的聲音
鶴鳴依然高遠(yuǎn),回音裊裊
循入望歸的柵欄
枯藤低垂,人家悠遠(yuǎn)
一支孤獨的植物在等待中秘密安葬
婚喪和耕種持燭而眠
少年以手加額,四顧茫然
落日低懸,埋下盛種的陶罐
村莊和姐妹含羞指指南山
少年回望桑林,瓦甕傾斜
濯于泱泱大水
宋氏兄弟的這首詩選自組詩《有月亮和水和女兒的詩》。讀這樣的詩不要去尋找詩歌背后的什么東西,這里的語言本身就是詩的全部生命,它無須再向讀者表示它代表什么。宋氏兄弟是傾心于東方審美性格的,所以,詩中的意象往往像古典詩詞的變體。這種意象的繼承,更多的是屬于審美直覺上與古人的溝通,而非體現(xiàn)一種認(rèn)知意義。
這首詩是美的,美在它的古東方情調(diào):寧靜、高遠(yuǎn)、不動聲色、泰然曠達(dá)。我們發(fā)現(xiàn),這首詩缺乏“完整”的意義,它的情調(diào)是由一個個分散的意象通過偶然性組合形成的。也可以說是在東方審美性格的總意向下,紛至沓來的意象群的相遇。我們讀這首詩,常常感到逆料不到的驚喜,這是因為,我們不再在詩中尋找“意義”,而只是迷戀于詞語自身的結(jié)構(gòu)。詞語在這里不再是盛裝內(nèi)容的容器,而本身就是內(nèi)容——美。而且,詞語群與詞語群在這里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消融掉了,失去了目的性(指一種暗示性、象征性),而變成多向的投射,在虛空的氛圍里展示各自的魅力。你不可能對它的“意義”心領(lǐng)神會,它的意義就是變幻無常百態(tài)千姿的神奇的語言動作。僅此而已。這是一種“客觀的詩歌”,也就是說,詩人一任直覺的自然呈現(xiàn),前一個意象并不影響到下一個意象。這是一種夢幻的語言,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是反語言對人的強(qiáng)制,而力圖使語言脫離人,呈現(xiàn)它獨立自足的意義。在這里,不再是詩人選擇語言,而是語言自身出來呈現(xiàn)自己,它的全部復(fù)雜性就在于它像魔棒,信手一指,萬象生輝。宋氏兄弟對古漢語的變格轉(zhuǎn)化有極高天賦,很少有同代人能與之比肩。
上一篇:《朦朧詩詩群·閻月君·月的中國》新詩鑒賞
下一篇:《新生代詩群·張棗·望遠(yuǎn)鏡》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