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群·西川·起風》新詩鑒賞
起風以前樹林一片寂靜
起風以前陽光和云影
容易被忽略仿佛它們沒有
存在的必要
起風以前穿過樹林的人
是沒有記憶的人
一個遁世者
起風以前說不準
是冬天的風刮得更兇
還是夏天的風刮得更兇
我有三年未到過那片樹林
我走到那里在起風以后
西川的詩在當代詩壇是很獨特的。如何欣賞?西 川在 一篇談詩的短文中說——
對于我,詩歌應當面對自然; 人是自然的回聲,以自然的偉大而偉大。詩歌的意志既自由也有所節制。詩歌在三種層次上出現等級之差: 一機智,二智慧,三真理。但我所謂的真理是一種猜測,它源于智慧的思維方式和機智的表達。衡量一首詩的成功與否有四個程度: 一、詩歌向永恒真理靠近的程度;二、詩歌通過現世界對于另一世界的提示程度; 三、詩歌內部結構、技巧完善的程度; 四、詩歌作為審美對象在讀者心中所能引起的快感程度。我也可稱為新古典主義又一派,請讓我取得古典文學的神髓,并附之以現代精神。請讓我面對宗教,使詩與自然一起運轉從而取得生命。請讓我復活一種回聲,它充滿著自如的透明。請讓我有所節制,向往調動語言中一切因素,追求結構、聲音、意象上的完美 ( 《詩歌報》1986年10月21日)。
西川的理論是穩健扎實的,他的創作也很好地體現了他的理論原則。他的許多詩都寫得泰然、純粹、透徹,具有 “新古典” 的意味。讓我們來看看 《起風》的罄澄心以凝思的古典風神吧。
《起風》是寫詩人通過直覺獲得的經驗。它體現了對動的向往。先是四個排比句型,為我們創造了靜謐中充盈生氣的自然物象,線條簡潔,語調平緩,像是一幅干凈的鉛筆畫。“起風以前”樹林是恬睡的,仿佛沒有生命。詩人也用了比較肯定的語勢來加強這一點。無論是寂靜的樹林、被忽略的陽光和云影,還是默默穿過樹林的人等,都溶解在一派幽邃的氛圍里。但詩人的用意并不是說“起風以前”樹林沒有生機,而是說它一直生生不息,靜靜地洋溢著天地創化之功。第二節的兩行詩句“我有三年未到過那片樹林/我走到那里在起風以后”,這就與前面一節的四行排比句構成強烈反差。在動中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靜,在靜中同樣才能更鮮明地襯托出動來。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這首詩沒有主觀的變形,沒有過多的過渡式語言,詩人只將他的直覺體驗簡雋地寫出來,卻收到了神秘的效果。他無意于表達哲思,但又表達了哲思,他“充滿著自如的透明”,但我們讀后卻并不感到此詩單薄,正所謂“一人獨釣一江秋”。
上一篇:《新生代詩群·陳東東·起身》新詩鑒賞
下一篇:《朦朧詩詩群·方含·足音》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