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巴金》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在一個城市里住了三個月,現在要搬到另一個更熱鬧的城市去了。不湊巧搬家的前一天落起雨來。這雨是從正午開始落的,早晨太陽還從云縫里露過面。但是報紙上“天氣預報”欄里就載了落雨的事情。
一落雨,就顯得凄涼了。雖說這地方是一個大港,每天船舶往來不絕,但是我住在僻靜的山上,同熱鬧的街市和碼頭都隔得很遠。山上十分清靜。在我的房里只聽得見下面濱海街道的電車聲,和偶爾響起來的小販車上的鈴聲。電車聲也并不顯得吵鬧,而且不多。
我的房里有兩面窗。打開正面的窗望出去,望得見海,推開側面的窗,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級路。每天經過這石級路的人,除了幾個男女學生外,就少到幾乎沒有。而且學生是按照一定的時間走過的。有時我早晨起得較晚,就可以在被窩里聽見女學生的清脆的笑聲。
山下的房屋大半是平房,就是樓房也只有那么低低的兩層。日本的房子矮得叫人發笑。但是因此我每天可以在房里望見海上的景象,沒有高聳的房頂遮住我的眼光。輪船開出去,就似乎要經過我的窗下。而帆船卻像一張一張的白紙在我的眼前飄動。其實說飄動,并不恰當,因為帆船在海上動,我的眼睛不會看得清楚。在那些時候海的顏色總是淺藍的。海水的顏色常常在變換,有時是白色,有時深藍得和黑夜的天空差不多。在清朗的月夜里,海橫在天邊就像一根明亮的白帶,或者像一片發亮的淺色云彩。初看,絕不會想到是海。然而這時的海卻是最美麗的。我只看見過一次,還是在昨天晚上。恐怕一時不會再看見了。本來以為今晚還可以看一回,但料不到今晚卻下了雨。
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滅了房里的電燈,推開窗戶去看外面。只有星星似的燈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燈光因為雨的緣故也顯得模糊了。別的更不用說。
外面風震撼著房屋,雨在洋鐵板的屋頂上像滾珠子一般地響。今晚不會安靜了。但這些聲音卻使我的心更加寂寞。我最不喜歡這種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環境。一遇到這個我就不舒服。這時我的確有點悲哀,但并非懷念過去,也不是憂慮將來,只是因現在的環境引起的悲憤。這意思很容易明白。我并不是看見花殘月缺就會落淚的人。雖然明天便要跟一些人、尤其是三個月來和我玩熟了的幾個小孩分別,而且以后恐怕不會再來到這個地方,但我也沒有多大的留戀。因為我的心里已經裝滿了許多許多的事情,似乎再沒有空隙容納個人的哀愁。
因這風雨而起的心的寂寞,我是有方法排遣的。一個朋友最近來信說我“最會排遣寂寞”。他似乎只知道我會拿文章來排遣寂寞。其實這只是方法的一種而已。不過這三個月來我就只用了這個方法,因此才有在《點滴》的總名稱下面寫出來的十幾篇短文。
明天我就要離開這里。今天上午我的叫做《點滴》的小書也編成寄回上海去了。這本小書是我三個月來的一點一滴的血。血這樣流出是被賤賣了。另一個朋友常常責備我“糟蹋”時間,他自然很有理。我編好這個集子,就這樣平淡地結束了我這三個月來的平淡的生活。這里面也附了幾篇從前在北平或者上海寫下的補白之類的東西。這些文章和明朝人的作品不同,句句是一個活著的現代青年的話,所以我喜歡它們。
我正要放下筆,側面的窗外響起了木屐的聲音。從那細小遲緩的腳步聲,我知道是一個女人從下面上來走過石級路往山后去了。在這樣的雨夜,還去什么地方呢?我這樣想。過路人自然不會知道。腳步聲寂寞地響了一會兒,仿佛連那個女人的喘息也送到了我的耳邊。于是聲音消失了。接著是一陣狂風在屋后的山茶樹和松林間怒吼,雨不住地像珠子一般落在屋頂上面。
1935年2月在日本橫濱
在文學家的世界里,“雨”一向被作為特殊的意象來抒寫,然而,“雨”的隱喻卻各有不同。巴金的散文《雨》就是以“雨”為具象,通過對海邊景物的細微描寫和寂寥生活的暗示,表達了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情和將要遠離朋友的黯然神傷之意。可以說,這時的“雨”意象主要是凄涼與愁苦的象征。
作者為何凄涼,為何愁苦?
1934年11月,巴金厭倦了國內煩亂的生活來到了日本的橫濱,打算稍作休息,了解一些日本的風土人情。那時,為了躲避日本暗探的干擾,他住在橫濱海邊一座小山的宅院內。小山環境幽雅,面對大海的波濤,激起他無盡的遐思和內心的愁怨,這愁怨有對祖國處于內憂外患之境的憂慮,也有對居住了幾個月的小屋的留念和即將辭別日本友人的不舍心情,于是作者寫出了這篇滿貯深情的散文,完稿不久,巴金離開了橫濱,來到東京。因此,《雨》的產生與作者的心境和中國當時的國情密切相關。
就《雨》的文體形式而論,它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品的文學意義和藝術價值是豐富的。
首先,平白的文風是《雨》的一大特色,也是巴金長期堅持的寫作風格,也就是他所提倡的“無技巧的藝術”的集中體現。在作品中,作者以“我”為抒情主人公,寫出了獨在異國他鄉的特殊感覺,在大海邊,小屋內,纏綿的雨打擊著“屋頂的洋鐵板”的“珠子般響聲”攪起了作者的愁怨,作者寫道:“今晚不會安靜了。但這些聲音卻使我的心更加寂寞。我最不喜歡這種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環境。一遇到這個我就不舒服。這時我的確有點悲哀,但并非懷念過去,也不是憂慮將來,只是因現在的環境引起的悲哀。”作者何以感到悲哀,為何不舒服?這有兩層含義,一是作者第二天就要離開住了三個月的小屋,與“玩熟了的幾個小孩分別,而且以后恐怕不會再來到這個地方”。二是在橫濱的日子里,遠離了祖國家園,不由得懷想家鄉親友和祖國。所以,作者寫道:“因為我的心里已經裝滿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似乎再沒有空隙容納個人的哀愁。”這里,作者沒有用高昂的語句去表達、沒有用感傷的詞語去抒懷,只是用一種平和的語氣來表達內心思緒,這樣寫來同樣會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其次,巧妙的結構設計也是《雨》的一大特色。在作品中,景物的呈現是為表現內心的愁煩而做的,這就需要在文章的結構安排上盡力。作者采用了近似于電影分鏡頭的表現手法,把自己作為抒情性主人公,融入作品中,從“我”的角度展開,通過心境與環境的片段組合突出作品的沉郁特色。具體說寫法是:開篇處是“近景”,寫落雨后的小城和靜謐的小山。接著是“中景”,寫“我”屋外山下的石級路和山下的平房。作者寫得繪聲繪色:“下面就是下山的石級路。每天經過這石級路的人,除了幾個男女學生外,就少到幾乎沒有。……有時我早晨起得較晚,就可以在被窩里聽見女學生的清脆的笑聲”。再下去又寫“遠景”,即窗外的景色:從窗外望去,漂浮在海上的帆船、多變的海水,以及陰雨下朦朧的大海等,都寫得真實可現。景致寫完后,作者又落筆到現實之中主人公的生活:“我”在屋內,窗外響起了“木屐的聲音”,雨不停地下著,狂風在屋后怒吼著……與開頭之處相輝映。文章前后相扣,首尾照應,在“靜態”中產生“動態”之美,這便是巴金寫景抒情散文的特色。
上一篇:《最后一次的講演·聞一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盂蘭夜·師陀》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