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里呢? 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評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早在1919年《國民公報》《新文藝》欄內,魯迅發表過一組散文詩,其中最后一篇是《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個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折了竹絲,將紙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么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 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嗎?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事隔五年,作者又改寫為《風箏》。這種現象在魯迅的一生創作中是不多見的,它讓我們產生兩個疑問:其一,看來一件平常的生活往事作者為何要反復表現它?其二,同一素材同一主題如何再次表現它?
似乎這在大師面前卻并不是疑問,他發展了雛篇中的對比藝術,使所表現的內容更精妙深刻地傳達給了讀者。
北京的冬季,地上有積雪,天空有零星風箏浮動,由此而聯想到故鄉的春二月放風箏時節的熱烈場景,這是逆向聯想,第一層對比。扣題,交代行文緣起,也是往事的背景。筆調上前略后詳,從聲、色、形、態等方面重墨渲染,以突出故鄉風箏之盛,為下文兄弟二人出場作襯托鋪墊。
故鄉風箏如此之盛、之美,“我”卻不愛,這是第二層對比。不但不愛,并且嫌惡,視之為沒出息。沒想偏偏小兄弟最喜歡風箏,這是第三層對比。小兄弟愛風箏如癡如醉:張著小嘴呆看空中,驚呼跳躍,乃至于苦心孤詣,偷偷地制作起風箏來。這對于一個兒童來說是正常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因為玩具的興趣會激起他們超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兄弟”的蝴蝶造型,做“眼睛”的風輪,都表明它是超出一般水平的,然而這種極富創造力的精心作品,卻被“我”一一踐毀了,這是第四層對比。此刻,與其說是在折斷一只風箏,不如說是在糟踐一顆童心,不如說是在毀滅一種美;因而,與其說滿足、傲然與憤怒、絕望形成一種強烈反差,不如說是惡與善、丑與美形成了一種強烈反差。
有幸的是“我”終于醒悟到“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這與過去的“嫌惡”形成第五層對比,顯然作者在清理自己的思想,從而構成了封建落后保守的教育思想與進步時代的人文教育思想的對比。這與其說是“我”的過錯,不如說是時代的過錯。但無論怎么說,它在“我”的心靈深層投下沉重的陰影,因而“我”總想滌抹掉,思想了種種補過的方法,可事實卻與愿望違背,“我”深思熟慮后去誠懇地向小兄弟乞求寬恕,不想小兄弟卻不經意地說:“有過這樣的事么?”這兒前詳后略,前謹后諧,形成最后一層對比,渲染的是:教訓是深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仔細品讀全文,我們似才明白,先生于此耿耿于懷,是想深刻地反省自己,也借此告誡所有做家長的父母兄長們。
成功的對比,對于敘事說理,能使觀點更鮮明,更有說服力;用來寫人抒情,則對照強烈,富于感染力。《風箏》的藝術魅力正是由此產生的:一比突出“我”對風箏往事記憶之深;二比突出“我”之不近情理;三比突出“我”的老成、偏見,小兄弟的天真;四比突出小兄弟的聰敏和“我”的殘酷;五比批判了落后保守的教育思想;最后一比強調的是這一事件留給“我”的沉重愧疚和深刻教訓。
對比,就這樣在本文中既完成了行文的邏輯構思——從繪景、敘事、寫人到議論、抒情,又刻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同時還揭示了深刻的主題并抒發了作者慚愧痛苦的情感?!讹L箏》的確是一篇對比藝術的精品。
上一篇:《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丁 玲·風雨中憶蕭紅》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