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部·考據學
以實證為特點的學術研究。考據的基本精神是實證,即實事求是,言之有據。考據作為一種治學方法,古已有之,如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整理皇家藏書時所作的校讎、分類、著錄等工作,其采用的方法就屬于考據性質; 但是,考據而成為學,卻始于明末清初,當時一批學者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痛感宋明理學的空疏,轉而提倡言之有據、務為有用的 “實學”,反映到學術研究上,就是考據學的形成。考據學所考的對象,開始是經部,然后擴展到史部、子部、集部,幾乎所有的古籍,都被列入了考據學家研究的對象。考據學的具體內容包括古籍的整理、古書的輯佚、古書的辨偽、古書文字的校證、名物制度的考釋等,這些被現代某些學者視為鉆牛角尖的“雕蟲小技”,在乾嘉時代,卻吸引了許多第一流的腦袋,而且終生樂此不疲。于是,考據學就被人稱為“乾嘉之學”,而所謂“乾嘉學派” 也就是考據學派。乾嘉考據學的成就是空前絕后的,一大批過去深奧難懂或似懂非懂的古籍,經過乾嘉學者的疏證,變得明白起來; 許多在傳抄、刻印中出現的文字脫衍錯訛現象,經過他們的校勘,一一得到糾正;古代文字在音韻和訓詁方面的秘密,經過他們的考釋,也昭然若揭。考據學所考的對象是故紙堆,而所謂考據,就是只討論具體問題,不發表思想,據說這是清代學者為逃避文字獄而尋找到的安全港。有趣的是,近代政壇的風云人物章太炎,也擅長考據; 現代文壇的領袖人物胡適,對考據學更是一往情深,甚至稱其為科學的方法,他對 《紅樓夢》等古典小說所作的考證,據他自己說,就是教給年輕人做學問的方法。事實上,現代被學界奉為大師或泰斗的學者如王國維、陳垣、陳寅恪、顧頡剛等,無一不是考據大師。其實,無論古今,考據學都是第一流的學問;在文史研究領域,要成為第一流的學者,考據功夫是必備條件。
上一篇:政治學·制度·翰林院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般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