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貓》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鄭振鐸
我家養(yǎng)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后回家時,逗著貓玩。有一次,從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貓來。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著,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的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后來這只貓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澀了,終日躺在廳上的椅下,不肯出來。三妹想著種種方法逗它,它都不理會。我們都很替它憂郁。三妹特地買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銅鈴,用紅綾帶穿了,掛在它頸下,但只顯得不相稱,它只是毫無生意的,懶惰的,郁悶的躺著。有一天中午,我從編譯所回來,三妹很難過的說道:“哥哥,小貓死了!”
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當時只得安慰著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
隔了幾天,二妹從虹口舅舅家里回來,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貓,很有趣,正要送給人家。三妹便慫恿著她去拿一只來。禮拜天,母親回來了,卻帶了一只渾身黃色的小貓同來。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這只黃色小貓吸引去了。這只小貓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shù)仫w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一天都要“小貓呢?小貓呢?”查問得好幾次。每次總要尋找了一回,方才尋到。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會亂跑呢!”我回家吃中飯,總看見它坐在鐵門外邊,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的跑進去了。飯后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里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來,一放手,又極快的爬上去了。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來,披了衣下樓,沒有看見小貓,在小園里找了一遍,也不見。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預警。
“三妹,小貓呢?”
她慌忙的跑下樓來,答道:“我剛才也尋了一遍,沒有看見。”
家里的人都忙亂的在尋找,但終于不見。
李嫂道:“我一早起來開門,還見它在廳上。燒飯時,才不見了它。”
大家都不高興,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連向來不大喜歡它的張嬸也說:“可惜,可惜,這樣好的一只小貓。”
我心里還有一線希望,以為它偶然跑到遠處去,也許會認得歸途的。
午飯時,張嬸訴說道:“剛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頭,她說,早上看見我家的小貓在門外,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這個亡失證實了。三妹很不高興的,咕嚕著道:“他們看見了,為什么不出來阻止?他們明曉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悵然的,憤恨的,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
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著不去。我們?nèi)绮蝗砹麴B(yǎng),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饑餓所殺。張嬸把它拾了進來,每天給它飯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歡它,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頑游,好像是具著天生的憂郁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過了幾個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它漸漸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潑。大家在廊前曬太陽閑談著時,它也常來蜷伏在母親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時也逗著它玩,但沒有對于前幾只小貓那樣感興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鉆到火爐底下去,毛被燒脫好幾塊,更覺得難看了。
春天來了,它成了一只壯貓了,卻仍不改它的憂郁性,也不去捉鼠,終日懶惰的伏著,吃得胖胖的。
這時,妻買了一對黃色的芙蓉鳥來,掛在廊前,叫得很好聽。妻常常叮囑著張嬸換水,加鳥糧,洗刷籠子。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
妻道:“張嬸,留心貓,它會吃鳥呢。”
張嬸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
一天,我下樓時,聽見張嬸在叫道:“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么東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鳥是死了,羽毛松散著,好像它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許久。
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聽見了,也匆匆的跑下來,看了死鳥,很難過,便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嬸要小心了。張嬸!你為什么不小心?”
張嬸默默無言,不能有什么話來辯護。
于是貓的罪狀證實了。大家都去找這可厭的貓,想給它以一頓懲戒。找了半天,卻沒找到。我以為它真是“畏罪潛逃”了。
三妹在樓上叫道:“貓在這里了。”
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tài)度很安詳,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的叫了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還憤憤的,以為懲戒得還沒有快意。
隔了幾天,李嫂在樓下叫道:“貓,貓!又來吃鳥了。”同時我看見一只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
我心里十分的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
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的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兩個月后,我們的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
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
《貓》是鄭振鐸先生早期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25年11月7日,發(fā)表于同年同月15日他負責主持的《文學周報》上。1928年底,鄭振鐸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時,《貓》被他編排在第一篇。但其實,《貓》并不是他的小說處女作,也不是這部集子中最早發(fā)表的作品。鄭先生這樣的編排,大概也表示了他對這篇小說是比較喜歡的吧。
《貓》是一篇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極為樸實地描寫家庭瑣細故事的作品,但實際則是構思精巧、情感真摯的佳作。小說寫了“我”家里先后養(yǎng)過的三只貓的故事:前兩次都是向人家要來的,都長得十分可愛。但第一只病死了,第二只又被人偷走了,每次都使“我”十分傷心。第三只貓卻是女傭在路上拾來的,長得很難看,而且“好像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不討人喜歡。后來由于家里買來的一對芙蓉鳥被咬死了一只,“我”便認定是該貓所為,竟然暴怒地打了它。待到弄明白是冤枉了它時,“我心里十分的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而最后,這只貓竟流落在外面死了,使“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可見,作者寫前兩次養(yǎng)貓,是為了作第三次養(yǎng)貓的陪襯和對照。小說采用了預留伏筆、先抑后揚的手法。不僅首尾圓合,照應周密,而且詳略得當。在小說結構上是相當成功的。小說對三只貓的描寫,也栩栩如生,各具神態(tài)。如寫第一只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寫第二只貓則沒有注重其形象,而是寫它的敏捷、活潑和會捉老鼠。而第三只貓則既不漂亮,又不活潑,也不會捉鼠。然而它的悲慘的結局卻最令人動容。
這篇《貓》早在1935年便被茅盾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1939年,日本作家土井彥一郎曾將它譯成日語,收入《西湖之夜——白話文學二十篇》一書中,因此成了鄭先生被介紹到外國去的不多的作品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它又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因此,《貓》的流傳比較廣。但關于它的主題究竟是什么,還是一直沒有很好地探討。1929年,評論家孫席珍曾在《文學周報》上發(fā)表《鄭振鐸的〈家庭的故事〉》,認為《貓》的主題是表現(xiàn)作者“對于人類以外的小小的生物,也貫注著無限的慈愛和同情”。這種看法有很多人贊同,也不能說不對;但我認為作品的主題并不在此。與其說它是為了表現(xiàn)人道主義的博愛思想,不如說是為了表達作者對于自己的過失的深深的內(nèi)疚與懺悔。就像同年2月魯迅發(fā)表的《風箏》一樣,其主旨并不是表達兄弟有情,而是對于自己童年過錯的自我譴責和懺悔。
我認為,《貓》與《風箏》在這方面十分相似,而且鄭振鐸又是在同一年的幾個月后寫作的,因此他很可能是直接受了魯迅《風箏》的啟發(fā)的。就像鄭先生隨后又創(chuàng)作的小說《失去的兔》,也令人想起魯迅在他之前發(fā)表的《兔與貓》一樣。雖然鄭先生的小說與魯迅的作品各自表現(xiàn)的角度不同,手法有異,但卻相映成趣。其共同點是題材均很小,但都令人回味,令人感動。孫席珍認為,在《貓》這篇作品中“滲化著”鄭振鐸的“全人格”,“令人嚴肅地領略到作者的偉大與廣博”,這是很有見地的。
上一篇:《吳伯簫·馬》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施蟄存·梅雨之夕》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