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老殘游記
晚清譴責小說。署名洪都百煉生作,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人。共二十回,二集殘存九回,最初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連載于晚清文藝半月刊《繡像小說》第九期至第十八期。后又刊登于《天津日日新聞》報紙上,逐日連載,并加上了作者的評語和自敘,這就是后世流傳的《老殘游記》的祖本?!独蠚堄斡洝肥莿Ⅸ樤谑聵I屢挫、飽嘗憂患之余所寫的,他曾在《自敘》中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透露出作者對清王朝的腐朽末落乃至對整個中國的前途命運而痛心疾首的心理狀態。在小說中,作者對于中國封建主義的官僚政治及文化心態,進行了相當深刻的透視和反思。小說內容主要是通過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在游歷中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反映了晚清社會的黑暗現實,并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見解和其政治主張。作品描寫醫生老殘在山東為黃瑞和等治病,向山東撫臺莊宮保獻治河良策,并洞察所謂能吏玉賢和剛弼濫用酷刑、屈殺人民的種種劣跡,幫助武師劉仁甫破獲剛弼屈打成招的十三條人命案。最后老殘納煙花女子翠環、翠花為妾,返回江南家鄉。
小說主要思想傾向:首先是揭露“清官”之惡,全書以玉賢、剛弼兩個酷吏的暴政為描寫中心,揭示出這兩位所謂朝廷的“清官”實際是殘忍與剛愎的典型代表,其筆鋒直接切中封建主義的要害。曹州知府玉賢的“路不拾遺”的名聲是建立在對無辜人民的殘酷屠殺上,一年來用站籠站死的就有二千多人。而被稱為“瘟剛”的剛弼,更是濫用嚴刑,屈殺好人,只求自己邀功,不顧百姓死活,刑訊魏家父女,如貓戲鼠,狂笑兇殘的表情令人不寒而栗。這種所謂“清官”都是冷酷無情、殺人不眨眼,不惜“萬家流血頂染猩紅”的嗜血者。而當老殘訪問這些“清官”政績時,百姓“竟是一口同聲說好,但是都帶慘淡顏色”,作者以飽蘸同情的筆墨描寫在專制淫威之下凄凄惶惶、噤若寒蟬的痛苦百姓,揭示出“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現實。作者還刻畫了兩個“好官”形象即莊宮保和白子壽。莊宮保是個愛才若渴、舉賢救難,明察秋毫的封疆大臣,白子壽是個耿介清廉,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但這兩個寄寓了作者一定理想的人物實際上也是似賢明而昏謬的誤國禍民之人。莊宮保對玉賢“賞識非凡”,對剛弼委以重任,引此二人為左右輔佐。更有甚者,他還錯誤地采用了書生的治河政策,致使黃河潰決,使數十萬生靈慘遭涂炭。劉鶚痛定思痛,認為“天下大事,壞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的觀點就更深刻地揭示出晚清官場無可救藥的痼疾。
其次小說在揭露官場黑暗的同時還涵蓋了作者的政治傾向,即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對晚清政局進行寓言式的圖解。小說第一回中,以隱喻的方式表現了明顯的政治見解,他把國家比作在驚濤駭浪中顛簸的一只帆船。船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船主和舵工,也就是暗指清廷的統治集團,在老殘看來這些“駕駛”的人沒有錯,他們所缺的只是一個方針,因此只要送一個羅盤給他們就行了。第二種人是下等水手,借指當時中下層官吏,作品寫他們不知船之將覆,仍在搜刮乘客的錢財,逞兇肆虐,是作者批判的對象。第三種人是船上的演說家,實際是指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黨,作者站在反動的立場上,認為他們是政治投機分子,鼓動人們把他們拋下海去。第四種人是乘客,也就是老百姓,作者痛罵那些贊成革命的,認為他們是被人利用的不懂事之人,而竭力贊揚那些認識不清或反對革命的人,認為他們是老成持重。同時劉鶚把革命黨說成是“亂黨、妖婦”、說義和團是“疫鼠、害馬”,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政治觀的保守和反動。
小說的藝術價值很高,敘事模式和描寫技巧在晚清小說中是首屈一指的,情節結構是剪裁得當、中心突出;人物描寫,兩個酷吏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并成功地運用了心理分析手法,將人物的心態刻畫得細膩真實、淋漓盡致;描寫景物采用清新樸素的白描手法,桃花山月夜、蓬萊閣風云、大明湖秋色,描繪得都細膩生動,富有詩情畫意。小說中關于音樂的描寫尤為膾炙人口,明湖居白妞說書,精彩絕倫:白妞登場,采用烘云托月、層層鋪墊之法。白妞出場,運用比喻夸張之藝術手段,將音樂化無形為有形,將稍縱即逝的聲樂形象化為清晰可見的視覺形象,將白妞的精湛技藝刻畫得出神入化,曲盡其妙,成為古典小說中描寫音樂的絕唱,為后世所稱頌。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經典注疏
下一篇:古代典籍·考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