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島·回答》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北 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此詩寫于1976年4月,四人幫一手制造的天安門事件就發生在那一個時段。而十年動亂招致民怨沸騰,已即將走到盡頭。顯然,此詩狹義上鋒芒直指“四人幫”制造的天安門事件,廣義上是對十年浩劫的鞭笞。
這是解讀《回答》關鍵之所在。有了這把鑰匙,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回答》是對那個時代滋生的殘暴、肆虐、黑暗所作出的“回答”。
起首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充滿了哲理和義憤,儼然已成詩人北島不朽的警句。在那個時代,卑鄙因卑鄙而通行無阻,高尚因高尚而屢屢罹難。所以才有了緊接的兩句:“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全詩充滿懷疑、憤怒。一連串的“為什么”:“冰川紀過去了,/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矛頭直指那個人妖顛倒的歲月;一連串的“不相信”:不相信“天是藍的”,不相信“雷的回聲”,不相信“夢是假的”,不相信“死無報應”,鋒芒直對那個是非混淆的年代。
在懷疑和憤怒的背后,是詩的主人公“我”作為一個審判者的睿智,以及作為一個挑戰者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詩人沒有在對現實的懷疑和否定中陷入虛無,而是挺身而出,自覺承擔起挑戰者應盡的義務:“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我們透過詩行,窺見了挑戰者高大的身影和崇高的獻身精神。
整首詩直抒胸臆、氣勢磅礴,但又并非平鋪直敘,而是選擇了多個有象征意味的物象來表達情緒,如過去了的“冰川紀”,對應的卻是“到處都是冰凌”,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的“好望角”,對應的竟是“死海里千帆相競”,這樣的反差,增強了意象所蘊含的內容和力度,使詩變得犀利而又發人深省。
末了,和首節遙相呼應,仍以天空作結。詩的開頭所描述的“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的“鍍金的天空”,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物換星移,光明終究要戰勝黑暗,黎明終究要從黑夜的肩上升起。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詩的結尾再一次表現了詩人高超的建構意象的能力和才情,那天空閃閃的星斗在詩人審美直覺的觀照下成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成了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文字記載歷史,萬古不滅;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良知永存。以此“回答”那個罪惡罄竹難書的十年浩劫,實在是意味深長、含茹不盡的。
上一篇:《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原文閱讀|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錢鐘書·圍城(節選)》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