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李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滿山是野草的清香,
滿山是發光的新綠,
滿山是喧鬧的小溪。
淅瀝瀝,淅瀝瀝,淅瀝瀝,
漫空里灑下一天細雨,
敲打著我的哨棚和石壁。
我想起了金色的沙灘,
我想起了蕉葉的煙雨,
我想起了塞北的馬蹄。
那里呵,都有我住過的村莊,
都有我走過的小路,
都有我難忘的戰友和兄弟。
今天,莫不是他們在懷念我,
才借這亮晶晶的雨傳遞消息,
一聲聲,一句句……
我懂得它們深情的話,
一顆雨滴,一個喉嚨,
向我叮囑著同樣的字:警惕!
這是一首抒發戰士情懷的優美抒情詩。據美學家論述,視覺和聽覺屬于審美的知覺,因而有視覺藝術的圖畫和聽覺藝術的音樂,而嗅覺、觸覺和味覺是非審美的知覺,因而至今沒有嗅覺藝術、觸覺藝術和味覺藝術。受過象征派多種感覺意象潛移默化的詩人李瑛,往往能打破這種心理定勢。他常常自覺不自覺把視覺聽覺感知范圍以內和視覺聽覺感知以外結合起來,這樣他的想象的天地就更廣闊了,它的意象結構的功能就更強大了。通常我們寫山中之雨往往首先見其形、色,能同時注意到它的聲音已經算是感覺比較發達了。李瑛在這里,則同時調動了嗅覺,這樣第一句是雨的嗅覺效果(滿山是野草的清香);第二句是視覺效果(滿山是發光的新綠);第三句是聽覺效果(滿山是喧鬧的小溪)。詩人的想象在這里把視覺效果大大地提純了,他省略了多少目力所及的信息啊! 同樣,他也把聽覺效果強化了。也許,在一般人來說紛繁的視覺形成了優勢興奮中心,對其它一切感覺都起了抑制作用(負誘導作用)。可李瑛卻把別人容易忽視的感覺強調了。強調得最厲害的可能還是嗅覺,也許這在生活中很少人能感覺到雨后野草會變得更香。可是在這里大概沒有讀者會懷疑李瑛所創造的意象的真實性,因為這是詩的想象。而想象天然地是要對現實的生理功能有所超越的。詩的第一節開始就表現為把雨的意象放在視覺、聽覺和嗅覺的三維立體構架之中,形成一個統一的結構,這就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但是如果詩人光是善于感覺,那他可能很膚淺。李瑛的才氣,還表現在讓他的感覺向情感深處延深,這首詩的以下五節的全部目標就在于使這種三維感覺結構變成一種傳達了戰士守衛祖國的崇高理想和責任感。
從第三節開始,這種感覺在空間上拓展為南國(蕉葉)、塞北(馬蹄)、海防、前線(沙灘)的意象,讓戰士的情感與整個祖國和人民聯系起來。然后再讓雨聲的淅瀝在想象中發生變異、由大自然的現象變成社會現象,雨的聲音變成了人民的叮囑。
從現實的場景到情理的升華在六十年代本是一種流行的寫法,李瑛的貢獻在于對這種升華提供了一種細致的聯想和想象的橋梁,那就是以多種感覺的結構,到空間的拓展到感覺性質及內涵的深化。也正因為這樣,詩人的創作實踐,在當時產生了風靡一時的影響。
上一篇:《雁子·陳夢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雨雪·金克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