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長恨歌·[臺灣]洛夫》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那薔薇,就像所有的薔薇
只開了一個早晨
——巴爾扎克
一
唐玄宗
從
水聲里
提煉出一縷黑發的哀慟
二
她是
楊氏家譜中
翻開第一頁便仰在那里的
一片白肉
一株鏡子里的薔薇
盛開在輕柔的拂拭中
所謂天生麗質
一粒
華清池中
等待雙手捧起的
泡沫
仙樂處處
驪宮中
酒香流自體香
嘴唇,猛子吸吮之后
就是呻吟
而象牙床上伸展的肢體
是山
也是水
一道河熟睡在另一道河中
地層下的激流
涌向
萬里江山
及至一支白色歌謠
破土而出
三
他高舉著那只燒焦了的手
大聲叫喊:
我做愛
因為
我要做愛
因為
我是皇帝
因為
我們慣于血肉相見
四
他開始在床上讀報、吃早點、看梳頭、批閱奏折
蓋章
蓋章
蓋章
蓋章
從此
君王不早朝
五
他是皇帝
而戰爭
是一灘
不論怎么擦也擦不掉的
粘液
在錦被中
殺伐,在遠方
遠方,烽火蛇升天空啞于
一叫人驚心的發式
鼙鼓,以火紅的舌頭
舐著大地
六
河川
仍在兩股之間燃燒
仗
不能不打
征戰國之大事
娘子,婦道人家之血只能朝某一方向流
于今六軍不發
罷了罷了,這馬嵬坡前
你即是那楊絮
高舉你以廣場中的大風
一堆昂貴的肥料
營養著
另一株玫瑰
或
歷史中
另一種絕癥
七
恨,多半從火中開始
你遙望窗外
他的頭
隨飛鳥而擺動
眼睛,隨落日變色
他呼喚的那個名字
埋入了回聲
竟夕繞室而行
未央宮的每一扇窗口
他都站過
冷白的手指剔著燈花
輕咳聲中
禁城里全部的海棠
一夜凋成
秋風
他把自己的胡須打了一個結又一個結,解開再解開,然后負手踱步,鞋聲,鞋聲,鞋聲,一朵晚香玉在簾子后面爆炸,然后伸張十指抓住一部《水經注》,水聲汩汩,他竟讀不懂那條河為什么流經
掌心時是嚶泣,而非咆哮
他披衣而起
他燒灼自己的肌膚
他從一塊寒玉中醒來
千間廂房千燭燃
樓外明白照無眠
墻上走來一女子
臉在虛無縹緲間
八
突然間
他瘋狂地搜尋那把黑發
而她遞過去
一縷煙
是水,必然升為云
是泥土,必然踩成焦渴的蘚苔
隱在樹葉中的臉
比夕陽更絕望
一朵菊花在她嘴邊
一口黑井在她眼中
一場戰爭在她體內
一個猶未釀成的小小風暴
在她掌里
她不再牙痛
不再出
唐朝的麻疹
她溶入水中的臉是相對的白與絕對的黑
她不再捧著一碟鹽而大呼饑渴
她那要人攙扶的手
顫顫地
指著
一條通向長安的青石路……
九
時間七月七
地點長生殿
一個高瘦的青衫男子
一個沒有臉孔的女子
火焰,繼續升起
白色的空氣中
一雙翅膀
又
一雙翅膀
飛入殿外的月色
漸去漸遠的
私語
閃爍而苦澀
風雨中傳來一兩個短句的回響
這是一首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同題的敘事長詩。
洛夫盡管擷取的也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生活的縱剖面,但寫法不同,一方面,他刪去了道士為楊貴妃招魂、代為傳遞信物等情節;另方面,在與白詩的情節重疊之處,洛夫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挪用,而是有很大的變化,如楊貴妃死后的棲身之地以及她和唐玄宗的互相思念,兩首《長恨歌》都有不同的安排。不僅如此,白詩是順敘;洛詩是倒敘,一開始出場的就是唐玄宗對楊貴妃之靈的哀悼,“唐玄宗/從/水聲里/提煉出一縷黑色的哀慟”,然后再回過頭去,展開他們兩人愛情命運的描寫。
在想象的結構上,白詩基本上是古典的實寫,再輔以浪漫的想象,采用觸景生情、融情入景、借景生情、情景相襯等手法,栩栩如生地描摹詩中的故事和人物,使他們成為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洛詩更多的是運用聲音與色彩的交感(如“黑色的哀慟”、“白色歌謠”)、矛盾情景的釀造(如“她溶入水中的臉是相對的白與絕對的黑/她不再捧著一碟鹽而大呼饑渴”)、遠距離比喻(如戰爭是一灘“粘液”;象牙床上伸展的肢體“是山/也是水”)、象征的運用與捕捉(如馬嵬坡前,楊貴妃“即是那楊絮/高舉你以廣場中的大風”;她死后,“不再出唐朝的麻疹”;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春宵夢長是“一道河熟睡在另一道河中”)、極度變形(烽火連天殃及京城依然沉湎酒色的唐玄宗是“高舉著那只烘焦了的手”,大喊:“我做愛”)、荒誕情境的制作(唐玄宗思念死去的楊貴妃,“他把自己的胡須打了一個結又一個結,解開再解開”)、具象與抽象的嵌合(如“一堆昂貴的肥料/營養著/另一株玫瑰/或/歷史中/另一種絕癥”),等等??傊娀旧喜皇敲枋龊椭标?,而是以一系列具有象征與暗示的意象呈示詩中的故事和人物,使他們成為現實中的復雜真實的表現。
意象在詩人想象的心理圖上往往呈現為一種審美直覺,它是詩人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如詩寫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平息后回到宮內,睹物思人的情景,白詩描摹成:“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詩人的感覺功能并無多大變異,想象的脈絡清晰分明;而在洛詩中,則演化為“竟夕繞室而行/未央宮的每一扇窗口/他都站過/冷白的手指剔著燈花”,基本上用的還是白描,但緊接著寫道:“輕咳聲中/禁城里全部的海棠/一夜凋成秋風”,這就怪了!“輕咳聲中”,“海棠”凋成“秋風”:從聽覺到視覺到觸覺,詩人的感覺功能變異極大,想象的脈絡斷斷續續,其斷處(或可理解突兀處),正是最能容納詩人知覺的、情感的和思維的容量的藏身之地,也是詩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的空白:海棠是美景,以美景寫思念之愁苦,秋風是悲風,以秋風襯思念之悲哀,從“海棠”凋成“秋風”,又暗示了時間的悠長,更顯出思念之無望。一個“凋”字,化無形的秋風為似乎摸得著的具象,使抽象的感情有了一種立體的質感,更顯其真實。
在情感的結構上,洛夫和白居易也是各各有別。前者注入了更多的陰冷和悲苦。從詩的主旨來說,兩者都一樣撲朔迷離,或諷喻重色誤國,或歌頌愛情專一,或既同情又譴責;從詩的人物形象來說,兩者都塑造了一個因為愛情而喪失了權勢還是要愛的癡皇帝,一個因為愛情丟掉了性命依然要愛的薄命妃子。但從詩的情感的結構來看,洛詩與白詩相比,前者的抒情基調注入了更多的陰冷和苦澀。不獨是全詩的意象,洛詩更顯得冷雋,就連楊貴妃死后的處境的設置,主要也是突出它的冷,冷得甚至有點陰森。對于楊貴妃,白詩將她升入仙境,洛詩則暗示她的歸宿是陰間,一成仙,一為鬼,兩者境遇相差十萬八千里。洛詩的楊貴妃,從“墻上走來”、“隱在樹葉中的臉,/比夕陽更絕望”:陰森和陰冷之鬼氣彌漫詩尾。洛詩盡管成全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后的一次會晤,但一是人(“一個高瘦的青衫男子”),一是鬼(“一個沒有臉孔的女子”),且四周風雨瀟瀟,兩人的“私語”竟是“閃爍而苦澀的”!白詩中的唐玄宗和楊貴妃,雖未曾安排兩人會面,但人與仙互遞思念,憶及的“私語”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雖然這是無望的希望,但畢竟有了希望。誠然,白居易和洛夫各自的《長恨歌》中的愛情悲劇的底色全都是濃黑的,但前者因繚繞了一絲仙氣,多少呈現出一點亮色,后者因為彌漫著一股鬼氣,更添凄凄慘慘戚戚!我們對兩詩的比較,并不意味對白詩的貶低,實際上,作為敘事詩,它幾乎是難以超越的。我們只是想通過這種比較,看到屬于洛夫自己的東西。洛詩不僅僅是白詩的同一題目的詩的現代化闡釋,它把濃郁的古典意味和強勁的現代風糅合一體,顯示了詩人偏重現代,并且將傳統和現代互為交融的追求。
上一篇:《長城之巔·王統照》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長風曲·胡也頻》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