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禪寺·[臺灣]洛夫》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晚鐘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只驚起的飛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一九七○·七·六
這一首詩,運用的是意象變形與錯位的表現手法。變形是文學創作的重要美學手段,任何藝術的創造,都是程度不同的變形的創造,在詩歌中尤其是這樣,在審美主體感情強烈的詩人的作品中更是如此。藝術的變形和錯位,就是為了充分表現審美主體的審美感情與審美體驗,對審美客體的外形乃至性質作異于自然形態的變化。《金龍禪寺》的開篇寫道:“晚鐘/是游客下山的小路。”這就是聽覺意象與視覺意象巧妙的轉位與變形。“鐘聲”與“小路”本來是互不相干的事物,但鐘聲是宛轉悠揚的,小路是曲折迂回的,而游客們又是在晚鐘聲中下山,所以在心理學的“遙遠聯想”的作用之下,“晚鐘”就在詩人的審美錯覺中變形錯位為“小路”了。如果寫成“游客在晚鐘聲中沿著小路下山”,那種平庸的散文句式該是何等大煞風景!同樣,“通向山下的白色石階小路兩旁長滿了羊齒植物”,也是非詩的平板敘述的散文句,詩人由羊齒植物之“齒”而聯想到人或動物之“嚼”,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接近聯想”,因此,“羊齒植物/沿著白色的石階/一路嚼了下去”,就是以動寫靜,就是化美為媚的高明筆法了。“石階”本來是灰色的,但詩人以“如果此處降雪”的假設句補足,在想象中就變幻為“白色的”,在暮色中更覺色彩鮮明。而“灰蟬”與“燈火”、“點燃”組合在一起,也是一種藝術錯位,因為“燈火”不可能由“灰蟬”去點燃。然而,“灰蟬”之灰,強調了“晚”的暮色,而灰蟬的“驚起”又是極富動感的,這時已是山中燈火初燃的時分了,游客們下山后驀然回首,忽見蟬的驚起與燈的亮起,在剎那間的幻覺與錯覺中,就以為燈火是灰蟬點燃的了,套用臺灣詩人鄭愁予的名句,這也可以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清新幽遠,疑幻疑真,省略和壓縮了許多敘述與說明的環節,語言組合一反常態而促人頓悟,藝術的變形與錯位尤見詩人審美感受與體驗,《金龍禪寺》是一首別具禪趣與風格的詩。
上一篇:《野百合花·梁南》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釘子·袁水拍》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