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舒婷》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桿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這是一首愛情詩。在這首《致橡樹》中詩人把自己的抒情主體,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為愛的另一方是橡樹的形象。詩人以“致橡樹”作為詩的題目,表明詩的中心是愛的一方對另一方的傾訴。這種傾訴,不僅表白對愛的誠摯、堅貞和熾熱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現對愛的理解和信念。這樣,這首沉浸著濃烈感情色彩的愛情詩,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傾向。
這是舒婷詩歌創作的一種普遍的觀照方式。她總是在比較單純的愛的外觀下,蘊藉著比愛情本身更豐富的社會內涵。
傳統的愛情觀,總是要受到它所處的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和倫理觀念的干擾和制約。因此,愛的結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而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變成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從而失去愛的本質。詩人在這首詩里,所摒棄的便是這種陳腐的觀念。她否定了那種依附性的愛情觀: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癡情鳥之于綠蔭;也否定了那種奉獻性的愛情觀:如源泉送出慰藉,險峰襯托威儀。這兩種愛情觀都以犧牲一方作為愛的前提,這些愛情觀都反映出漫長的封建社會在我們民族心理中的歷史積淀。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個平等的基礎,是彼此的人格獨立。形象可以迥異:“你有你的銅枝鐵桿,/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但重要的是它們都必須是“樹的形象”,“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只有在這樣人格價值的各自獨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又“共享霧靄、流嵐、虹霓”。這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偉大的愛情”,也是這首詩所以引起無數讀者對價值觀重新思考的原因。
詩不是理論,即使具有理性傾向的詩篇,也是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中,透過詩人所創造的形象來表現。因此,詩的意象所覆蓋的,往往有著更深廣的內蘊和外延。在這首詩里,飽含著詩人主觀情緒的“木棉”和“橡樹”這兩個意象,是新穎而妥切的。兩種樹不但茁壯高大,更易使讀者感到內在的強大的力量,并表現出一種崇高的人格。與此相對應的“凌霄花”、“鳥兒”等顯得渺小可憐。詩人采用象征的寓意和幾個排比的對應,為感情的遞進形成高潮,從而具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我們還愿意進一步思索的話,這首詩還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人際關系的一種向往。人與人之間也應當這樣:彼此獨立和平等。這種尊重人格獨立和平等的價值觀,并為它獻出誠摯的歌唱,對于剛剛結束的那個輕蔑人的尊嚴,把人分等劃級的年代(它的陰魂,至今久久不散),無疑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致小船及其舵手·孫靜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舞會結束以后·聞捷》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