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一層紙·劉半農》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屋子里攏著爐火,
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
說“天氣不冷火太熱,
別任它烤壞了我。”
屋子外躺著一個叫化子,
咬緊了牙齒對著北風喊“要死”!
可憐屋外與屋里,
相隔只有一層薄紙!
1917年10月,北京
新詩運動雖從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能容納新的內容。如果說胡適對于新詩運動的貢獻主要在于提倡白話人詩與詩體解放,那么劉半農對新詩運動的貢獻則在于他能更鮮明地或者說更直接地強調詩的精神的革新。舊詩發展到清末,由于對傳統的因循沿襲,詩體的束縛與文言的陳腐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詩體、復蘇語言的功能便成為迫切的任務。然而,舊詩之所以舊,不僅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閉性,還在于內容的陳腐老朽,這就是說,新詩運動必須對形式與內容進行同步變革。劉半農是最早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注新詩內容革新的詩人之一。
這首詩在新詩史上的意義,就在于它運用正在嘗試著的新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的內容。劉半農認為,詩貴在一個“真”;“只須將思想中最真的一點,用自然音響節奏寫將出來便算了事,便算極好”。新詩要汲取自《國風》以來的優秀傳統,“為野老征夫游女怨婦寫照”,善于在“社會現象中見到真處”。顯然,這首詩明顯地借鑒了傳統詩歌,尤其是在意念與表現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的暗示與啟迪,通過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的對比描寫,鮮明、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和貧富的懸殊對立,具有較強的批判性。這首詩還顯示了劉半農運用語言的工力。敘事與描寫簡潔概括,人物的語言鮮明有個性,諸如老爺的語言漫不經心,顯示其富貴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語言強烈,節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憤怨之情。整首詩敘事、人物的語言轉換靈活、流暢,并能注意語言的音樂性,在當時一味強調“解放”的風尚下,這是很可貴的。所以周作人評價劉半農說,他是最能駕馭得住白話的人。當然,時人也有評論,說倘若“薄”字不用,詩的煞尾會更和諧更有力,這種看法不無道理。
上一篇:《白雪的贊歌(原詩略)·郭小川》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盼望·艾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