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楊夔
梁武平齊,盡有其內。獲侍兒十余輩,頗娛于目。俄為郗后所察,動止皆有隔抑。拗其憤恚,殆欲成疹。
左右識其情者進言曰:“臣嘗讀《山海經》,云以鸧鹒為膳,可以療其事,使不忌。陛下盍試諸?”梁武從之。郗茹之后,妒減殆半。帝愈,神其事。
左右復言曰:“愿陛下廣羞諸,以遍賜群臣,使不才者無妒于有才,挾私者不妒于奉公,濁者不妒其清,貪者不妒其廉。俾其惡去勝忌前,皆知革心,亦助化之一端也。”帝深然其言,將詔虞人廣捕之。會方崇內典,誡于血生,其議遂寢。
——《全唐文》
〔注釋〕 內:皇帝后宮的女子。 動止皆有隔抑:一動(一接近那些侍兒)就會受到阻隔抑制。 拗(yù)其憤恚(huì):使他壓抑著怨憤。 疹(chèn):通疢,病。殆欲成疹:幾乎要氣出病來。 《山海經·北山經》:“軒轅之山……有鳥焉……食之不妒。” 盍(hé)試諸:何不試一試呢? 茹:吃。 愈:這里指心情好了。 神其事:以為這件事很神奇。 廣羞諸:大量做這種美味的食物吧。 去勝忌前:排擠忌恨超過自己的人。 虞人:掌管田獵的官吏。 內典:佛教經典。 寢:止息。
妒忌不是藥方所能醫治的,作者卻異想天開地虛構出療妒的特效藥。揆之史實,梁武帝推翻南齊政權建立梁朝,是502年的事,而郗后還在蕭衍任南齊的雍州刺史鎮守襄陽時的499年就去世了,皇后的稱號是后來追封的,可見這則止妒的故事純屬杜撰。其目的是借以發抒對嫉賢妒能這種社會現象的憤慨不平。
據《唐才子傳》記載,楊夔“工詩文,名稱杰出”,卻一輩子沒有做過官。在封建社會里,不論是不愿做官還是做不上官,都會有滿肚子牢騷,其中又必然包含有對嫉賢妒能的憤懣。作者自然是為了宣泄憤懣,以求得內心的平衡。但他沒有大聲疾呼,而是極力將之凈化,把痛心的眼淚融進淡淡的微笑里,用幽默風趣的筆調不動聲色地款款敘來。從夫妻之間的妒忌,借《山海經》中記載的止妒偏方,輕松自如地用以療治政治方面的妒忌。他先煞有介事地肯定這個偏方對治療夫妻之間的妒忌有很好的療效,接著又滿有把握地敘說用這種偏方來使嫉賢妒能的人洗心革面,必將促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他所渴望的,是有才能的人不受欺壓,奉公的人不遭暗算,清廉的人不被排擠;而無才、挾私和污濁貪墨的人能懂得,排擠忌恨超過自己的人,是可惡的行為。可想而知,作者是融入了切身的感受的。在封建社會的官場里,從來是清廉奉公的官少,而污濁貪墨的官多。唐末風雨飄搖,正是唐王朝徹底覆滅的前夜,官場的黑暗自然更是不問可知了。處在這樣的環境里,作者又怎么能不痛心疾首呢!可是他很聰明,沒有硬做迂腐的結論。他不談這種療妒方的療效究竟如何,而點到梁武帝崇信佛教,勸阻殺生,就戛然而止,不了了之。很顯然,他知道藥膳治不了嫉賢妒能的惡習,也無意開這種荒謬的藥方。他只是舒憤懣,同時給后人留一道深刻的思考題。
上一篇:《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范仲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殷浩“寧作我”·劉義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