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寫給舞鷹·韓北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與你像游牧時代的人們一樣,
一心選擇那多草
多陽光的平地,
我們也是為了放牧而來的,
不過被牧的不是牛羊,
而是我們愛自由愛闊大的心與眼。
在那平地上,
你底胸貼著地,
你底赤裸的雙足敲擊著地,
你底兩手戲弄著毫無禮貌的小草,
而你底眼睛,
智慧的眼睛啊,
凝視著那些為蚯蚓所織的
泥土的花朵。
我攙著你底手,
讓你初初踏著泥土的雙足,
踏過起伏的丘陵,
我們踏在隆起的小丘上,
好像踏在巨人的手臂上,
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甜美,
與天地無限的空曠寧靜。
一只矯捷的蒼鷹底影子
掠過你眼前的草上,
你揚起分披栗色柔發的頭,
注意著自由翱翔的巨禽,
在藍色的溶液中飛舞。
你扶著我底膝蓋站了起來,
伸出了你底小手,
對著飛舞的蒼鷹在招搖。
你天真而驕傲地
發出了真純的感情的對呼,
你神往于鷹的飛舞,
而我陶醉在你莊嚴的表情之中。
大自然對于詩人們來說向來具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從五四時期的郭沫若、冰心到后來的徐志摩、朱湘等詩人,都寫過不少贊美大自然的詩篇,現在人們感興趣的是:作為一個受過現代派詩風影響的《牧》的作者,他將怎樣不同尋常地處理自己的題材,抒發自己真摯的情愫?
人類早期經歷過一個游牧時代,此詩一開始就寫到“像游牧時代的人們一樣”,令人不禁擺脫喧囂的塵世,想起邈遠莫測的古代,詩作也因此增添了一份奇妙的獨特的氛圍。不過游牧時代的人們放牧的對象是牛羊,放牧的目的是為了求得生存的物質資料,而“我與你”并無放牧的實際對象,純粹是為了求得身心的解脫和自由,這就顯出古與今、詩人和牧人們的巨大差異來了。詩人所以不直寫“愛自然”、“到大自然中去”之類,而要以放牧為比喻,引牧人為知己,顯然是為了和直陳其事的現實主義詩歌、直抒其情的浪漫主義詩歌相區別,借助于獨特新穎的比喻委婉曲折地抒發自己的心意。
此詩有一個副標題:“寫給舞鷹”。舞鷹是作者的孩子。《牧》不僅借早先的牧民暗示自己向往自然的情思,還著意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窺探和領略大自然的美麗和可愛,這就使得詩篇更曲折,也更富于人情味。出現在第二節中的孩子,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開始了和大自然的接觸與交往:“胸貼著地”——弄臟了衣服又有什么要緊! 赤腳敲著大地——大地喜歡這一直率的舉動,決不會責怪孩子,不是在大地上生長的小草也同樣顯得“毫無禮貌”嗎?還有,蚯蚓織成的“泥土的花朵”自然當得起孩子用“智慧的眼睛”去窺視——只有忙于在塵海中跋涉的成年人才不會理會自然界所包蘊的美麗和神奇!
詩的最后兩節出色地描繪了一組連續的動態的畫面:蒼鷹掠過草地,高高地飛翔在天空;孩子伸出小手,莊嚴地發出了歡呼。人與自然得到了溝通,取得了共同點,進而構成了一種渾然一體、互相交融的境界,這是多么值得贊美啊,無怪乎“我”對著“神往”的“你”要久久地“陶醉”了。實際情況很可能是“我”——“你”——“蒼鷹”,即年長的“我”領著幼稚的孩子去觀看蒼鷹,但在詩中卻被處理成為“蒼鷹”——“你”——“我”,即后者不斷地從前者得到啟發,這顯然是寓有深意的,作者的潛臺詞是:向大自然回歸,向全身心傾注于大自然的孩子學習。
《牧》共五節,節無定行,行無定字,各節均不押韻,一切以感情的自由抒發和表達為依歸,這是符合現代派的詩學觀的。另外,詩中以“泥土的花朵”形容蚯蚓的“勞動”,以“藍色的溶液”比喻澄碧的天空,也都可以看出現代派詩風的影響,但它不像某些現代派詩篇那樣刻意求奇、晦澀難解,大體上保持了一種通達順暢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牢獄篇·魯煤》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獄中題壁·戴望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