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水利書》的主要內容,《吳中水利書》導讀
《吳中水利書》是研究治理太湖流域水患的專書。宋單鍔撰。唐末因廢去荊溪上游節制河水的五堰,宣城、歙縣、金陵一帶水陽江水,及西部山區高原暴發的山水,全部匯入太湖。北宋初,宣泄太湖入海的水道,因修建吳江長堤面宣泄不暢,北宋中葉,三吳地區水患遂日益嚴重,“十年九澇,公私凋敝”。受其影響,蘇州、常州、湖州三府上交的財賦,“較舊賦之入,十常減其五、六”,興舉三吳水利,急在燃眉。單鍔“存心蘇、常、湖三州不利凡三十年”,他在對太湖流域水系源流的歷史和現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成此書。此書久無專刻,后從《東坡集》卷59輯出。今有兩江總督采進本,《常州先哲遺書》本、《墨海金壺》本。
單鍔字委隱,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北宋嘉 四年(1059)進士。他善長水學,不愿為官,曾獨乘一小舟,遍歷蘇、常、湖三州水道,“經三十年,一溝一瀆,無不周覽考究”(《墨海金壺》史部《吳中水利書》跋)。經過長期考察,他于元祐六年(1091)寫成《吳中水利書》一書,對消弭太湖流域水患,提出許多重要建議,深受當時人們重視。蘇軾在杭州做官時,曾召請單鍔備陳三吳水利,又尋其《吳中水利書》進獻朝廷,惜未采用。蘇軾進書狀有 “俾圖以進”之語,可見原書有圖,惟嫌草略耳。單鍔終身不仕,一直在江湖隱居。
《吳中水利書》不分卷,全文約8400字。該書首先分析了太湖地區水患的原因。單鍔認為: 研討三吳水利,切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詳于此而略于彼。”他指出:慶歷以來,吳江筑長堤橫截江流,導致震澤(即太湖)之水常溢而不泄:唐末廢五堰,宣、歙、金陵水陽江之水悉入荊溪,經震澤而灌注三州;宜興百瀆湮塞,僅存四十九條,荊溪排水不暢,是釀成太湖地區水患的原因。他主張綜合治理,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他比喻說:“西起五堰,東至吳江岸,猶如人之一身。五堰如頭,荊溪如咽喉,百瀆為心,太湖為腹,眾水為脈絡,吳江為足。今上廢五堰之固,而宣、歙、池水陽江之水不入芫湖,反東注震澤,下又有吳江岸之阻,而震澤之水積而不淺,是猶有人羈桎其手,縛其足,塞其眾竅,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滿而氣絕。”(《吳中水利書》)他認為,只有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才能根治三吳地區的水患。
他還根據太湖流域水患的特點,主張實行自下而上的治理方針。采取行洪、排澇和航運兼顧的治水方案。在治理步驟上,他提出:“一、先開吳江縣江尾芰蘆地;一、先遷沙上居民及開白蜆江,通青龍鎮、安亭江通海;一、先去吳江岸土為干橋;一、先置常州運河斗門二十四所,用石砌,并筑江堤,管水入江。一、次開夾苧、白鶴溪、白魚塘、塘口瀆、水吳瀆、令長壙、滆湖相連,走泄西水入運河,下斗門入江;一、次開宜興百瀆,見今只有四十九條,東入太湖;一、次開蘇州茜涇、白茅、七鴉、福山、梅里諸浦;一、次開江陰下江、黃田、春申、季子,灶子諸港;一、次根究臨江湖海諸縣,凡泄水諸港瀆并皆疏鑿。” (《吳中水利書》)
《吳中水利書》是一部對于生產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著作。書中闡述的問題,不尚虛文,注重實用,頗多真知灼見,很有參考價值。且是作者長期深入實踐,利用野外調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經過認真分析、整理寫成的。明永樂中,夏原吉疏吳江水門、浚宜興百瀆。正統中,周忱往治三吳地區水患,修筑溧陽二壩,“皆用鍔說”(《四庫全書總目》卷六九史部地理二)。嘉靖中,呂光洵按吳,復奏蘇、松水利、隆慶中,巡按御史林應訓條議三吳水利,均有單鍔遺意。明清水利叢書和地方志書輯錄該書的也很多。
參考文獻
- 1. 《吳中水利書》。
- 2. 楊正泰: 《中國歷史地理要籍介紹》,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上一篇:《吳下方言考》的主要內容,《吳下方言考》導讀
下一篇:《吳醫匯講》的主要內容,《吳醫匯講》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