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傳為戰國時列御寇作。列御寇又寫作列御寇、列國寇,尊稱為子列子、列子。戰國時人,《莊子》等書中曾多次提到過他,說他“御風而行,泛然善也”。又說:“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其思想觀點與莊子相近,“以至虛為宗”,“大歸同于老莊”。與老子、莊子、楊朱一起,被合稱為“道家四子”。《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列子》8篇,列在道家類。原書已佚。今本《列子》也有8篇,即《天瑞篇》、《黃帝篇》、《周穆王篇》、《仲尼篇》、《湯問篇》、《力命篇》、《楊朱篇》和《說符篇》。晉張湛稱為西晉永嘉之亂后,輯錄各種傳本而成,但自唐柳宗元以來,學者多認為是魏晉時人托名偽作。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孟《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向序以見重”。其中如《周穆王篇》第1章,襲用汲冢書《穆天子傳》,所出最晚。至如《力命篇》、《楊朱篇》則基本上反映了晉人唯貴放逸的思想情感。該書雖為偽書,但因其內容多取先秦諸子及漢人言論,并輯錄有許多寓言、神話、民間故事等,因此對于研究先秦漢晉時期的社會風俗、思想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史學和文學價值。如著名的“愚公移山”的寓言、即出自該書《湯問篇》。唐天寶元年(742)尊崇該書為《沖虛真經》,宋代繼續尊崇為《沖虛至德真經》,成為道教經典之一。該書版本很多,宋、元、明均有刻版傳世。注本主要有晉張湛《列子注》,唐盧重玄《列子解》,殷敬順《列子釋文》,宋陳景元《列子注》,江遹《沖虛至德真經解》等。今人楊伯峻著有《列子集釋》一書,征引各家著述凡60余家,書后并附錄有張湛事跡輯略,重要序論匯錄,辯偽文字輯略等3種,書成于1929至1932年間,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排印本,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注本。
上一篇:《列女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利息與價格》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