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草在歌唱——悼女共產黨員張志新烈士·雷抒雁》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一
風說:忘記她吧!
我已用塵土,
把罪惡埋葬!
雨說:忘記她吧!
我已用淚水,
把恥辱洗光!
是的,多少年了,
誰還記得
這里曾是刑場?
行人的腳步,來來往往,
誰還想起,
他們的腳踩在
一個女兒、
一個母親、
一個為光明獻身的戰士的心上?
只有小草不會忘記。
因為那殷紅的血,
已經滲進土壤;
因為那殷紅的血,
已經在花朵里放出清香!
只有小草在歌唱。
在沒有星光的夜里,
唱得那樣凄涼;
在烈日暴曬的正午,
唱得那樣悲壯!
像要砸碎礁石的潮水,
像要沖決堤岸的大江……
二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
陰風卻吹滅了星光;
正是需要吶喊的荒野,
真理的嘴卻被封上!
黎明。一聲槍響,
在祖國遙遠的東方,
濺起一片血紅的霞光!
呵,年老的媽媽,
四十多年的心血,
就這樣被殘暴地潑在地上;
呵,幼小的孩子,
這樣小小年紀,
心靈就刻下了
終生難以愈合的創傷!
我恨我自己,
竟睡得那樣死,
像喝過魔鬼的迷魂湯,
讓轔轔囚車,
碾過我僵死的心臟!
我是軍人,
卻不能挺身而出,
像黃繼光,
用胸脯筑起一道銅墻!
而讓這罪惡的子彈,
射穿祖國的希望,
打進人民的胸膛!
我慚愧我自己,
我是共產黨員,
卻不如小草,
讓她的血流進脈管,
日里夜里,不停歌唱……
三
雖然不是
面對勾子軍的大胡子連長,
她卻像劉胡蘭一樣堅強;
雖然不是
在渣滓洞的魔窟,
她卻像江竹筠一樣悲壯!
這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社會主義中國特殊的土壤里,
成長起的英雄
——丹娘!
她是夜明珠,
暗夜里,
放射出燦燦的光芒;
死,消滅不了她,
她是太陽,
離開了地平線
卻閃耀在天上!
我們有八億人民,
我們有三千萬黨員,
七尺漢子,
偉岸得像松林一樣,
可是,當風暴襲來的時候,
卻是她,沖在前邊,
挺起柔嫩的肩膀,
掮起民族大廈的棟梁!
我曾滿足于——
月初,把黨費準時交到小組長的手上;
我曾滿足于——
黨日,在小組會上滔滔不絕地匯報思想!
我曾苦惱,
我曾惆悵,
專制下,嚇破過膽子,
風暴里,迷失過方向!
如絲如縷的小草喲,
你在驕傲地歌唱,
感謝你用鞭子
抽在我的心上,
讓我清醒!
讓我清醒!
昏睡的生活,
比死更可悲,
愚昧的日子,
比豬更骯臟!
四
就這樣——
黎明。一聲槍響,
她倒下去了,
倒在生她養她的祖國大地上。
她的琴呢?
那把她奏出過歡樂,
奏出過愛情的琴呢?
莫非就此成了絕響?
她的筆呢?
那支寫過檄文,
寫過詩歌的筆呢?
戰士,不能沒有刀槍!
我敢說:她不想死!
她有母親:風燭殘年,
受不了這多悲傷!
她有孩子:花蕾剛綻,
怎能落上寒霜!
她是戰士,
敵人如此猖狂,
怎能把眼合上!
我敢說:她沒想到會死。
不是有憲法么,
民主,有明文規定的保障;
不是有黨章么,
共產黨員應多想一想。
就像小溪流出山澗,
就像種子鉆出地面,
發現真理,堅持真理,
本來就該這樣!
可是,她卻被槍殺了,
倒在生她養她的母親身旁………
法律呵,
怎么變得這樣蒼白,
蒼白得像廢紙一方;
正義呵,
怎么變得這樣軟弱,
軟弱得無處伸張!
只有小草變得堅強,
托著她的身軀,
撫著她的槍傷,
把白的、紅的花朵,
插在她的胸前,
日里夜里,風中雨中,
為她歌唱……
五
這些人面豺狼,
愚蠢而又瘋狂!
他們以為鎮壓,
就會使寶座穩當;
他們以為屠殺,
就能撲滅反抗!
豈不知烈士的血是火種,
播出去,
能夠燃起四野火光!
我敢說:
如果正義得不到伸張,
紅日,
就不會再升起在東方!
我敢說:
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
地球,
也會失去分量!
殘暴,注定了滅亡,
注定了“四人幫”的下場!
你看,從草地上走過來的是誰?
油黑的短發,
披著霞光;
大大的眼睛,
像星星一樣明亮。
甜甜的笑,
誰看見都會永生印在心上!
母親啊,你的女兒回來了,
她是水,鋼刀砍不傷;
孩子呵,你的媽媽回來了,
她是光,黑暗難遮擋;
死亡,不屬于她,
千秋萬代,
人們都會把她當作榜樣!
去擁抱她吧,
她是大地的女兒,
太陽,
給了她光芒;
山崗,
給了她堅強;
花草,
給了她芬香!
跟她在一起,
就會看到希望和力量……
也許是因為人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隱蔽起來,所以敢于敞開心靈的作品更容易為讀者歡迎。《小草在歌唱》滲透和交融著多種真摯復雜的情感。一是對張志新烈士的痛惜與崇敬,詩人把張志新比作劉胡蘭、江竹筠和丹娘,她們都為了追求真理而從容赴死。然而,歷史上的三位巾幗英烈在刑場上已經望見了正義的勝利曙光,張志新卻死在人妖顛倒的時期。舉世混濁,盡人皆醉,獨有她清醒地孤軍作戰,在極端孤立和千夫所指中走向刑場。這是張志新悲劇之所在。她是黑暗中熠熠閃光的夜明珠,是永生的大地的女兒,是普照人間的太陽。痛定思痛,長歌當哭,詩人把對烈士的痛惜和敬仰化作美好的形象。與此相對的情感是對法西斯專政的憤怒和痛恨。詩人痛恨專制暴政的兇殘,詛咒它盡早滅亡,為張志新烈士的被害憤怒得不能自已。天地茫茫,為什么眼看人類精英被殘殺而沉默無語! 詩人的批判鋒芒已經指向更深的層次。
愛與恨是情感的兩極,正如善與惡是道德的兩極一樣。兩極相距越遠,愛與恨的反差便會越大。當這兩極相融,就能進出明亮的火花,照亮人們的心靈。詩人因此而看到了自己的欠缺和弱點,于是便作為嚴厲的法官,來拷問自己的靈魂,歷數自己心臟的“僵死”,審訊自己曾有過的“惆悵”和“怯懦”,判定自己“昏睡”和“愚昧”的生活之可鄙可棄。詩人自審出的丑惡,幾乎人人都有,那一時期的人們往往會蒙蔽自己的良知而聽任或助長邪惡橫行。但詩人的自審意識和懺悔勇氣,卻未必人人都有。正視自身,否定自我,顯示出詩人人格力量的健全,從而賦予這首詩以深沉坦誠的內在氣質。人不必懼怕沉淪,只需能時時棄舊圖新;有出息的民族更應該有勇氣救治自己的痼疾,清除自己的劣根性,特別是自己制造了一場災難的民族。作品中的自審意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促使人們反思自身,因而別有光彩。
選擇“小草”作為貫穿全詩的形象,是這首詩成功的藝術創造。小草青青,沁心爽目;小草芊芊,遍生田野;小草柔弱卻堅韌,卑賤但正直。小草本無知無覺,詩人賦予它以生命以情感以靈性。最終成了一個含有多義的象征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不過我覺得,如果把它視作良知,似乎較能切近這首詩的意旨。只有未被泯滅的良知才能夠歌贊英雄,撫慰英魂,擁抱烈士高傲的身軀,綻放燦爛的人性之花。它浸透了烈士的血和詩人的淚。它是撥響真善美的六弦琴。它是全詩的核心和紐帶。以“小草”這幾乎不可替代的形象結構全詩,不但把彼此極不容易共處的諸種情愫牢固地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而且使“小草”和詩獲得了更為深沉的意蘊,并超越了它們自身。
將幾種冰炭不容的情感推到極致,又讓它們相互撞擊,是這首詩的又一藝術特點。以愛撞擊恨,愛與恨更見強烈;以痛惜撞擊懺悔,兩者平添了沉重;以謳歌撞擊詛咒,謳歌遠離浮泛,詛咒分外深沉。它們相吸相斥,相反相成,形成多聲部的復合情感,扭結成一股合力,撞擊讀者心魂,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首詩的第三個藝術特點是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由第一章起,便由“風”和“雨”組成第一個排比。之后,在詩行之間,詩節之間,排比句式大量出現,它們有的造成詩意的反襯,有的是對情感的強化,有的為了鋪陳,有的旨在思想的遞進。它們分別是一個個情感的團塊,或低沉,或激越,或厚重而堅實,增強了詩的質感,合起來就使詩具有了澎湃奔涌的氣勢。
上一篇:《小船·陸志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小詩·胡適》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