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電影中的技術主義流派和寫實主義電影流派一樣淵源流長。從一八九六年美國的愛迪生確立技術主義傳統后,可以說在電影問世五十年里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技術主義,一直稱霸世界影壇。但技術主義的真正先驅卻是法國人喬治·梅里愛,他在一個偶然機會發現電影特技攝影的奇妙功能。傳說他一天在拍攝街景時,他的手搖攝影機突然停轉了幾分鐘,后來在放映這部影片時,發現銀幕上一輛車突然變成了一輛柩車、男人突然變成了女人,這一偶然事故使他發現了電影技術具有魔幻般的力量,可以運用慢動作、快動作、疊化、停機再拍等技巧,充分表現作者的想象、幻想、虛構和夸張等內容。此后他拍攝了許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幻想片、罪案片、夢幻片,使觀眾耳目為之一新。但由于梅里愛醉心于關在攝影棚制造幻想和現實生活脫離,終于在一九一二年結束了他的拍片生涯。梅里愛退出影壇后,美國的大衛·格里菲斯于于一九一五年在好萊塢拍技術主義傳統代表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影片僅管在內容上具有種族主義色彩,但在電影技巧上卻具有獨特性。他用了當時盡可能運用的電影技巧并有創新,比如他第一次用了類似蒙太奇剪接手法,從場景變為鏡頭,由若干鏡頭變為一個場景,再由若干場景變為一部影片,同時他突破了舞臺的時、空美學觀念,把電影推進到一個獨立的藝術天地。此外,格里菲斯還拍攝了《黨同伐異》等追求技術技巧的影片,在技術主義傳統流派中,具有巨大的貢獻,但他的藝術生命較為短暫。技術主義流派中的蒙太奇理論和手法的真正確立、深化和完成,應歸功于蘇聯導演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在蒙太奇方法運用上,被稱為懸念大師的美國弗萊德·希區柯克運用得十分成功,他反對賣弄技巧,認為“高超的技巧是不著痕跡的”。他在電影實踐上,把技術主義推到了一個最新的藝術境地。
由此可見,所謂技術主義,就是把技術放在首位。他們都十分重視電影拍攝的完整和精美,主張通過蒙太奇(包括深焦距和長鏡頭)等技術手法,對生活不斷進行新的排列組合和精心設計,在藝術的想象、虛構中根據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進行剪裁,和安排以假亂真的景物,以及演員的精妙表演,使觀眾在欣賞電影中產生一種藝術幻覺,從而在和劇里人物神形交流中贊成、仰慕、追求某種完美的生活,或反對、厭惡、摒棄某種丑惡無恥的生活,以達到娛樂、教育、宣傳的目的。
技術主義在理論上,鼓吹夢幻形式的所謂“藝術象征主義”,即電影和夢幻相結合,創造想象中的現實,創造直接感覺到的幻想系列,就象是做了一場夢一樣。技術主義的形象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形象,而是想象和幻想中的形象。這種理論主張和制作藝術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類型化電影(或稱樣式電影)。所謂類型化,即按不同題材和技巧形成影片的范疇、種類或形式,如西部片、強盜片、歌舞片、喜劇片、恐怖片、科幻片、災難片、戰爭片、體育片、廣告片、新聞片、風光片……據統計達75種之多。這些類型影片都有一定模式,在制片中摹仿成功的影片而形成一批題材、主題、技巧類似的的影片。比如在情節結構上的公式化:西部片中的鐵騎劫美、英雄解圍;強盜片中總是搶劫成功,結果不利而終于落網;科幻片中總是怪物出現為害一時,最后被消滅。又比如在人物造型上的定型化:技術主義影片中人物一般善惡分明,牧場主、牛仔、警長、印弟安人、酋長總是一定的善和惡的代表人物,都有其固定的性格特征。在視覺形象上,連發手槍和來復槍、寬邊帽、緊身褲、皮上衣、子彈帶、彩色羽毛頭飾,成為他們定型的裝飾。馬蓬車、原始火車是他們必備的戰斗武器。人物活動的背景一般是千里荒原或塵土飛揚的沙漠,還有那寓意邪惡的森林、預示危險的樓塔。在鏡頭處理上也有一定的格式圖譜,如牛仔騎馬在地平線上出現,一群印第安人列隊騎馬對峙;或酒吧間敵對雙方拳腳并舉、槍聲不斷,最后行兇者被消滅,其余的人平安無事。一般說來,這種類型化的電影看了前面就可以預示其結局,但人們還是那樣津津有味地欣賞,它的藝術神秘在哪里呢?我認為他們主要是在技術上下功夫,如約翰福特導演的《鐵騎》,僅管它在內容上宣揚了白人至上的種族偏見,但在技術上為了拍片,他們在內華達沙漠上興建了兩座完整的市鎮,雇用了美國一個騎兵團,和三千名鐵路工人,以及一千名中國工人,八百名印第安人,還用了兩千匹馬,一千三百頭水牛,一萬頭黃牛,在拍攝時完全按照上個世紀西部居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再現現實。這種典型的技術主義電影的“真實”,是富有藝術魅力的,因而使他們拍攝了許多成功的影片。
類型電影和電影的商業價值結合,根據美國社會思潮,抓住觀眾的欣賞好惡,拍什么片子能賺錢,就集中拍攝這種題材、樣式的影片,直到這種類型不受群眾歡迎后,又轉拍另一種觀眾所欣賞的類型影片。因而造成一個類型向另一個類型推進,如四十年代愛情片心理分析片風行一時,五十年代美國面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挑戰,在藝術上進行了改進,擴大題材,加強生活色彩,在六十年代又興起了漫游片,表現青年不滿美國法律和傳統的束縛,尋找絕對自由,有部電影叫《五支歌》就反映幾個穿得很破爛的小阿飛,留著大胡子到處漫游,表示他們要打破美國生活的框子。漫游片之后又出現了災難片,如《地震》、《大鯊魚》等,表示人在天災人禍面前是不可阻擋的。災難片之后又出現了報復片。七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熱潮又出現了科幻片,如《外來物》、《星球之間的戰爭》等。
總之,以美國為代表的技術主義電影一般說來是逃避現實的。四十年代虛構故事逃避現實,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以變形的方式、離奇的事件逃避現實。但他們追求技術,不斷更新技術,把戲劇性和生活氣息結合起來,很注意表現方式、細節、場景的真實。同時注意把畫面的概括提煉和戲劇內容結合起來,把類型電影和商業價值、社會思潮結合起來,面向觀眾,既適合群眾的審美情趣,又順應社會思潮不斷更新內容。另外,他們還善于用精煉的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做到了充分電影化。這就是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技術主義電影流派雄霸世界影壇幾十年、至今還為人們欣賞、重視的原因。
上一篇:什么是“肌理說”
下一篇:什么是甲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