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告別·鄧均吾》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靠近小樓窗前,
握著卷海涅詩篇,
領略那心聲的幽遠,
哦,一輪橙紅的落日
正掛在屋角西檐。
流送她臨別的眼波,
好像在向我贈言:
“我要到地球那邊,
恐怕我的愛人們,
已經望穿兩眼。
朋友呀! 我們明天再見。”
1921年,鄧均吾背井離鄉,到上海謀生。在這里,他有幸結識了郭沫若。郭沫若再次東渡日本臨行前,特意將一冊《海涅詩集》留贈鄧均吾。此后,這部詩集便為鄧均吾朝夕吟誦,并誘導他走上了新詩創作之路。
這首詩融記事抒情于一體。詩的前五句側重記事,借助一組鮮明的形象,再現了自己某日傍晚吟誦海涅詩集的情景。在狹窄低矮居室中靠近窗口的地方,詩人手握海涅詩集默詠心誦,從字里行間傾聽到萬里之外、百年之前海涅那熱烈跳動的心聲;而就在詩人沉浸于海涅詩篇的美妙意境時,驀然仰首看見一輪橙紅色的落日,垂掛在屋外的檐角。這里寫到落日,除了點明時間之外,還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詩人視線由詩集向落日的轉移,將整個畫面由小樓窄屋伸展到長空遠天,這種空間的擴展恰與詩人“領略那心聲的幽遠”的情致呼應諧適;二是由此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隨后的抒情。在詩人看來,西下夕陽所流瀉出的橙紅色柔光,就像一位情人告別時滿含依戀的眼波。日出日落,周而復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觀現象。但詩人卻把太陽想象成對人類有著深情厚誼的朋友。落日默默無語,可詩人卻從那溫柔的目光中,領會到太陽臨別的心聲:“我要到地球那邊,/恐怕我的愛人們,/已經望穿兩眼。/朋友呀! 我們明天再見。”原來太陽不僅是地球這邊人們的朋友,也是地球那邊人們的朋友,它愛著整個人類;太陽在地球的這邊落下,同這邊的人們告別,是為了從地球的那邊升起,與那邊的人們相會;而現在的告別也是暫時的,等到明天一早,太陽又會回來與這邊的人們再見。寥寥數語,太陽對人類的博愛精神,人類相互之間的博愛精神,被委婉地展示出來。當然,詩人借助對太陽的想象和贊頌,實際上要表現的卻是對海涅時代那種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向往。而這也正是《太陽的告別》的主題。
對于落日,中國古代曾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著名詩句,表現出一種好景不長的悲觀情緒。鄧均吾在《太陽的告別》中對落日的觀感和表現,與之迥然相反,不僅反映出詩人想象力的豐富與新奇,而且體現出五四時代中國新青年所特有的思想情懷。歌頌人類與自然界的相依相諧也好,歌頌人類互助互愛的人道主義也好,都是偉大的主題。《太陽的告別》在表現這種主題時,僅擷取了生活中一個小場景,采用清新流麗的語言和明快輕松的節奏,給人以歡愉恬淡的美感,同時又使人不能不對其內在的意蘊思索良久。
上一篇:《太陽吟·聞一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夫妻·[臺灣]李勤岸》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