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戰死了·柳倩》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假如我戰死了請把我埋在那險峻的高山,
山下蜿蜒著寬敞的道路,
白云悠閑地繞過那座嚴關。
讓我聽江風呼嘯,挾著民族的怒吼,
讓戰友們唱著凱歌回來,踐踏過我的白骨。
我像高山,像高山一樣莊嚴、雄渾。
我像大星瞪著國土,再不許敵寇侵入。
讓我這無名者永遠是一個哨兵,民族的歌人,
整日在山崗上了望,
看著我們年輕的后代
在歡笑中過活,在自由中生長,
臉上銷盡了從前千百代的恥辱。
讓日子消泯了仇恨,我依然偃息在那座高山,
山上山下開辟的是自己的土地,
集體的耕作、疏浚,安居在自己底農莊。
讓我聽農場上的歡歌贊揚著人類的進步,
他們瞅著埋葬我的這座高山有千年的懷古。
我像江潮,像江潮應和著他們的歌聲,
我像太陽般歡笑,怡然地將他們愛撫。
讓我這無名者永遠是一個斗士,歷史的證人;
長久在山崗上了望:
俯視著我們年輕的子孫,
管理自己的國家,建立新的社會,
臉上燃燒著是我們這一代從未有的幸福。
1940年5月6日在廣西武鳴舊思恩府
《假如我戰死了》作為一首寫于戰爭年代的詩歌,表現了一種特有的風格:不假雕琢、直抒胸臆,體現了雄渾粗獷之美。
詩人開篇便假設“我戰死了”——帶有鮮明的戰爭年代的氣氛。詩人說,即使我戰死了,也要像高山一般莊嚴、雄渾,以身軀筑起保衛祖國和民族的山梁,站在高處“像大星瞪著國土,再不許敵寇侵入”。戰場上沖鋒陷陣的勇士,就是戰死了,他的銳氣,他的英魂,也決不會消逝,而將永遠注視著我們的民族,這是此詩給予讀者的強烈感受。作為一名生活在戰火之中的歌手與戰士,其情感豪放而堅忍,充滿理想主義的樂觀精神。他并不是簡單地謳歌戰爭,而是在謳歌正義、公道與自由進步的未來社會。在詩的結尾段,詩人進一步抒發了對于理想、對于未來社會的憧憬之情:作為一名當年的戰士、歷史的證人,詩人將在山崗上長久地了望,看子孫后代,自己建設國家、管理國家,他們的臉上將閃爍著“我們這一代從未有的幸福”。
詩作寫于1940年,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中華大地到處燃燒著戰火,成千上萬的人民和戰士每天都在流血,愛國的熱情與青春的詩情融為一體,表現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懷,構成了當時詩歌創作的主旋律。《假如我戰死了》就突出表現出了這一點。在詩中,我們看不到“五四”前后詩人們奇妙璀麗的詩境與幻想,也聽不到諸多詩人在二、三十年代里的那種淡淡的憂愁與感傷。我們感覺到的是:血洗國恥、振興民族的強烈時代精神,使個人的喜怒哀怨不能不與之契合一致,在這種特定的時代精神影響下,詩歌不能不更多地具有社會功利意義。這時的詩歌一般都寫得激昂、雄壯。因為他要鼓舞著戰士們奔赴戰場殺敵,柳倩的這首詩亦是如此。從詩的象征性構思,從詩的諸多形象、比喻等,我們都可以發現詩人在創作時是很注意藝術性的,但作為一首寫于戰爭歲月之中的抒情作品,一首充滿英雄主義與獻身精神的作品,詩人不可能過多的在詩的美學價值上作過多的思索與流連,或者毋寧說,這種英雄主義本身就構成了當時至高無上的美,而其他所謂更純粹的美,均與這種戰場上的壯美情趣不相諧調。這似乎是一種必然。從這一意義上來讀《假如我戰死了》,也許我們的目光會真正切入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不但能理解本詩,而且可以窺見那個時代特定的審美追求。
上一篇:《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田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八路軍進行曲·公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