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義》的學術價值和影響
章學誠的思想觀點基本上都是針對當時學界的弊端而發,因此與當時學界主流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生前和身后長期未能得到學界認可。胡適作《章實齋年譜》,指出他一生不屑于考訂之學,與當時學界主流派崇尚訓詁考據的學術風格相異,并對籠罩當時整個學術界的煩瑣考據學風做了多方面的批判,所以生前幾乎遭到整個學術界的冷落,被視作“怪物”。人們認為章學誠在當時學術界贏得一席之位的是他的“方志學”理論,而這實際上只是他整個史學理論在方志編修方面的體現,還不能說代表了他全部學術成就。
今天看來,最值得表彰的是他在被視為“異端”的情況下,能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貴創新、獨見,把學術與現實相聯系。他在《浙東學術》中總結的浙東學術的淵源、特點,提出的“六經皆史”“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觀點,為宋代和清代浙東學派學術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中國史學理論的重要內容。近代,隨著儒家經學體系的解體和史學的日益興盛,他在學術史、史學理論等方面的創見得到龔自珍、章太炎、胡適等人的繼承和發展,為近代學術的發展演變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其說不必盡合于今;然精深透辟,足以矯前此之失,而為后人導其先路者甚多。讀其書既可知前此思想之轉變;又可知新說未輸入前,吾國史學家之思想如何,實治國學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保ā妒穼W駛籍·文史通義別序》)
雖然章學誠一直生活在貧窮困厄之中,寫作也是在“車塵馬足之間”完成,生前未能形成定本,《文史通義》全書結構也不嚴謹,議題龐雜散亂,但卻處處體現著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學術追求,洋溢著我國古代學術理論綜合創新的光輝。
上一篇:《文史通義》的主要思想內容
下一篇:《日知錄》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