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天竺
【出典】 《后漢書》卷八八《西域傳·天竺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和帝時,數遣使貢獻。……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釋義】 天竺為印度的古稱,印度是佛教圣地,東漢明帝曾派使者赴天竺了解佛法,并將佛像帶回中國。詩詞中常用“天竺”喻指佛教圣地。
【例句】 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張伯瑞《西江月》[對鏡不須強滅]193)作者信奉道教,句中引“天竺”“曹溪”(參見該條),對佛教徒追求佛教靜土表示不以為然。
上一篇:典故《天祿》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天算》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