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變化
指偏離音律規則的技巧,其目的或是為了增加變化,或是為了增強修辭效果。嚴格地講,音律變化只可能在基本節奏大致規整的詩歌中出現;在自由詩中則不存在這種音律變化。
“替代”是音律變化中最常見的技巧。其做法是在音律的基本形式建立起來以后,引進一個“替代”音步來代替一個或多個正常音步。例如: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
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lo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dress,. . .
(Yeats, Sailing to Byzantium)
老年人不過是無足輕重之物,
襤褸的外衣裹著伶仃的瘦骨,
除非靈魂拍手歡呼,高聲歌唱,
為了它塵世間敞衣的每一縷破布歌唱。
(葉芝,《駛向拜占廷》)
詩中每一行都使用替代改變了“預料中的”抑揚格:第一行在第三位上有個抑抑格;第二行在第三位上有個抑抑格;第三行在第一位上用了揚抑格替代;第四行在第一位上用了抑抑格。這些替代既是為了減輕長時間連續使用五音步詩行而形成的單調音律,也是為了使音律結構可以根據內容的修辭需要而作適當的形式調整。
除了雙音節的替代之外,還可用增加或減少非重讀音節的方式使詩行有所變化,這經常是通過三音節或單音節替代而達到的。保守的音律家認為三音節替代是一種比雙音節替代更為大膽的替代形式,因為它增加了詩行的音節數量。
如上述例子表明,音律變化的基本原則是:(1)一系列重讀音節中間不按預期的那樣夾雜非重讀音節往往產生緩慢、沉重或者艱難的效果;(2)一系列非重讀音節中間不按預期的那樣夾雜重讀音節往往表達迅速、輕快或自如的效果;(3)將節奏作出乎意料的倒轉表達一種新的思路、新的聲調或詩人語氣的變化。
上一篇:阿爾及利亞法語文學
下一篇:音調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