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法語文學
阿爾及利亞法語文學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直至40年末被稱為準備階段。這時期哈哲·哈穆發(fā)表第一部法語長篇小說《卓赫拉,礦工之妻》(1925) 。阿里·比爾哈吉在1941年發(fā)表《鄉(xiāng)下佬憶童年》,獲得同年頒發(fā)的阿爾及利亞文學大獎。阿爾及利亞第一位女小說家馬格麗特·塔奧·昂魯什(1913— )在1947年發(fā)表兩部小說《黑風信子》和《鈴鼓街》。在詩歌方面最有成就的詩人是讓·昂魯什。他的詩作描寫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悲慘生活,藝術水平很高。1950—1956年是阿爾及利亞法語文學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涌現(xiàn)一批優(yōu)秀的小說家,發(fā)表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穆魯?shù)隆べM拉翁發(fā)表《窮人的兒子》(1950)和《土地與鮮血》( 1953 ); 穆魯?shù)隆ゑR默里發(fā)表《被遺忘的山丘》(1952);穆罕默德·狄布(1920— )發(fā)表《大房子》 (1952) 和《火災》(1954) 。這些作家被稱為“1952一代”,他們的作品基本上屬于風俗小說,反映阿爾及利亞人的民族覺醒。1956—1964年屬于阿爾及利亞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阿爾及利亞法語文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寫反法民族解放斗爭為基本特征。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是:卡泰布·亞辛的《娜吉瑪》(1956);穆罕默德·狄布的《記住大海的人》 (1962) ; 馬萊克·烏阿利的《磨盤中的谷粒》(1956) ; 穆魯?shù)隆ゑR默里的《公正人睡著了》(1956) ; 馬立克·哈達德的《最后的印象》(1958) 、《我將給你一只羚羊》 (1959) 、《鮮花的碼頭不再回答》 (1961) 。在詩歌方面有馬立克·哈達德的《危險中的不幸》 (1956) ; 讓·塞納克的《武器下的太陽》和諾爾定·季達菲的《祖國不朽》(1962) 。在戲劇方面有亨利·克雷亞的《阿爾及利亞戲劇》 (1962) 和卡泰布·亞辛的《報復的循環(huán)》 (1959) 等。此外,女作家阿西亞·杰芭爾,接連發(fā)表《新世界的兒女》等幾部小說,引起文壇矚目。第三階段(1964—1975) 阿爾及利亞已經(jīng)獨立,人們在考慮國家發(fā)展的方向。主要作家及作品是: 穆罕默德·狄布的小說《在未加控制的海濱奔跑》 ( 1964)、《打獵能手》(1973); 卡泰布·亞辛的《多角星》 (1966)。同時,一代新作家在文壇嶄露頭角。在詩歌方面,有的人繼續(xù)謳歌革命戰(zhàn)爭; 有的則在作品中表現(xiàn)厭倦或惶恐不安,甚至驚慌失措的思想情緒,比如亨利·克雷亞的《形式令人頭暈目眩的長詩集》(1967)和穆罕默德·狄普的《陳言集》。自1975年以來,阿政府推行阿拉伯化,主旨是以阿拉伯語取代法語。阿爾及利亞法語文學的發(fā)展必然會受到遏制。
上一篇:阿爾及利亞文學
下一篇:音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