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通感
與詩學有關的美學概念。它不是中國古代文論概念體系中原有的審美概念,而是今人借用西方心理學的術語,用來概括中國古代審美活動中廣泛存在的眼、耳、鼻、舌等各種感官經驗相代、互通的現象。“通感”一詞,在中國古代語匯中雖然出現很早,但其本義只是“通靈感物”(漢馬融《長笛賦》),常用以表述文藝作品,特別是音樂、詩歌的功能,能夠使人的心靈同神祗、萬物交感互通,但畢竟同今天所說的作為審美概念的“通感”的內涵不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記錄審美活動中感官經驗移借互通的現象。《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吳公子季札觀樂:“為之歌《頌》,曰:至矣哉!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孔穎達《正義》:“自直而不倨,至行而不流,凡十四事,皆音有此意。”“直”、“倨”、“曲”、“屈”等,這都是視覺形象,用以表現聽覺所得。可謂視、聽互移。《禮記·樂記》:“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這里表現了聽覺、視覺、觸覺經驗的移借交錯。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馬融《長笛賦》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聽聲類形”。孔穎達《禮記正義》中則說聲音感動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狀如此。道家著作中,把這種通感現象,解釋為對一切感官及其經驗的超越。《列子·黃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又《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目聽。”佛教典籍中,也有六根互用說,《成唯識論》卷四:“如諸佛等,諸根互用。”《五燈會元》卷一二:“鼻里音聲耳里香,眼中咸淡舌玄黃。意能覺觸身分別,冰室如春九夏涼。”在中國古代,儒、道、釋諸家不僅都承認通感現象的存在,而且都利用通感現象來宣傳或神化自己的學說。這不能不對文藝創作和審美理論產生影響。如果說《樂記》中論樂,審美與功利還密不可分,那么司空圖《詩品》就是純粹的詩歌美學了。其中《沖淡》云:“閱音修篁,美曰載歸。”孫聯奎《詩品臆說》:“音可閱乎? 閱音,當即聽香讀畫之意。”至于文藝作品中使用感官移借來表達審美感受的例子,就不勝枚舉了。著名的如陸機的《擬西北有高樓》中的“哀響馥如蘭”。賈島《客思》中的“促織聲尖尖似針”。宋祁《玉樓春》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范成大《親鄰招集強往即歸》中的“已覺笙歌無暖熱,仍憐風月太清寒”,等等。錢鐘書《舊文四篇》中,有一篇專論《通感》,綜合古今,匯通中外,言之最詳。可參閱。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辛稼軒詩文抄存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鄭衛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