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五德終始
戰國陰陽家鄒衍關于天道循環的學說。又稱 “五德轉移”。“五德” 指五行的屬性,即所謂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按照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 “五德轉移” 的結果。發明這種理論的人是戰國時代的鄒衍。鄒衍的生平不詳,只知道他是齊國人,與孟子同時,曾歷游魏、燕、趙等國,受到諸侯尊禮,梁惠王待為座上賓,燕昭王拜其為師。鄒衍曾著 《主運》、《終始》、《大圣》等篇十余萬言,“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此。”但這些著述現在都已失傳,據《七略》佚文: “鄒子有 《終始五德》,從所不勝: 土德后,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無非是用 “五行相克” 的原理,來闡釋宇宙和歷史的循環。根據 “五德終始” 說,五行之德輪流主運,而得天下的帝王,其德與之相應,其正朔、服色、刑政也須與之對應,如 《呂氏春秋·應同》 所說,黃帝之時土德勝,夏禹之時是木德勝,商湯之時是金德勝,周文王之時是火德勝,而繼周者將以水德盛。后來的秦王朝便以水德自居,色尚黑,數尚六,政尚刑。這中間的關鍵便是 “天人感應” 的觀念。“五德終始” 是鄒衍揉合陰陽消息、五行運轉的理論,創立的一種天道循環學說。這種學說現在看來固然非常荒唐可笑,但卻是力圖統一天下的帝王渴求的政治哲學,也是當時的中國人所能見到的對宇宙和社會的最合理的解釋,故能風靡一時,甚至對漢代以后的王朝政治都有深刻影響。
上一篇:倫理學·人倫·五常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