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江盈科
語云:“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余邑水府廟,有鐘一口。巴陵人泊舟于河,欲盜此鐘鑄田器,乃協力移置地上,用土實其中,擊碎擔去。居民皆窅然無聞焉。
又一賊,白晝入人家,盜磬一口,持出門,主人偶自外歸,賊問主人曰:“老爹,買磬否?”主人答曰:“我家有磬,不買。”賊徑持去。至晚覓磬,乃知賣磬者,即偷磬者也。
又聞一人負釜而行,置地上,立而溺。適賊過其旁,乃取所置釜,頂于頭上,亦立而溺。負釜者溺畢,覓釜不得。賊乃斥其人曰:“爾自不小心,譬如我頂釜在頭上,正防竊者;爾置釜地上,欲不為人竊者,得乎?”
此三事,皆賊人臨時出計,所謂智過君子者也。
——《雪濤諧史》
〔注釋〕 余邑:指作者家鄉湖南省桃源縣。 田器:指農具。 窅(yǎo)然:深遠,不聞音聲。 磬(qìnɡ):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曲尺,系用玉或石制成。 釜(fǔ):炊具,圓形,略如今日之鍋。 溺:小便。
人們的大腦往往因為職業的需要或某種緊急情況全部被調動起來了,因而表現出應變能力和某種聰明才智。與此相反,如果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那么多么高的智商的頭腦也會萎縮。從這個角度說,“賊”,智過于“君子”,一點也不奇怪。否則這個“賊”早就會被捉拿下獄,不得混跡朝市了。而“君子”者尸位素餐者眾,在哪朝哪代都是如此。他們的智慧不能不受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生活的影響。我們讀完這三個故事感到可笑的不是盜賊,而是那些財物的主人。在盜賊還存在的社會中為什么不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防盜的警惕性呢?我們細分析這三個失竊的故事都與其中主人有關。第一個故事中的大鐘是公共財產,而眾“盜”在廟中協力移鐘置地上,竟不為人所知,可見大家都沒有責任心。第二個故事中的主人是毫無警惕性的,盜于白晝入人家,持磬出門,主人偶歸,與盜相遇,兩人還搭了話。可是主人直到晚上才發現失磬,真是麻痹已甚。第三個故事中的失釜者簡直是近于愚蠢了,竟讓盜賊從自己身邊竊走釜,而且還甘心受其斥責,竟連一點腦筋也不動,不想一想盜賊頭上頂的釜是否是自己的。由此可知一般的失盜不是由于盜賊智慧極高,而是因為失主沒有警惕性或智力太低。飽食終日的“君子”們或高枕而臥,或專心玩樂,腦子中甚至沒有防盜這根弦,那么盜賊也不需要很高智慧和能力,就可以竊得相當于百倍、千倍、萬倍于鐘、磬、釜的價值的財物了。
上一篇:《晚游六橋待月記·〔明〕袁宏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曳尾塗中·——《莊子·秋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