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以達意
古代詩學概念。“詩”原指《詩》,即《詩經》。語出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司馬遷“《詩》以達意”之語,繼承先秦儒家的“詩言志”說,又直接受到董仲舒的影響。董氏《春秋繁露·玉杯》分析儒家六藝的不同特點,有“《詩》道志,故長于質;《禮》制節,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著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春秋》是非,故長于治”。他們一樣認識到儒家六藝,包括詩樂在內,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明顯不同的是,司馬遷改“道志”為“達意”,從而突出了詩歌文學訴諸感情的藝術特征。司馬遷之所謂“意”,也即其“發憤著書”的意思,所以《太史公自序》又說:“《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人的情感受到壓抑,“意有所郁結”,終于通過“詩以達意”的渠道,源源傾瀉發泄,既獲得內在的心理平衡,又引起社會的共鳴。因此,“詩以達意”之說,既是古代儒家“詩言志”說的重要補充和發展,又是通向魏晉六朝文學自覺時代以后的“詩緣情”說過渡的一座橋梁,從而產生巨大的影響。西漢末,劉向明顯受其影響。如劉向《列女傳》卷四《召南申女》載:召南申女,被人無禮逼婚,申女不從,于是強暴的男家羅織罪名,“致之于獄”,迫她屈服。但申女“貞壹修容”,決不順從,并且作詩達意,表明了訣絕之心,詩曰:“雖速我訟,亦不女(汝)從。”(按:詩見今《詩·召南·行露》。)劉向據此而加以總結和稱頌:“作詩明意,后世稱通。”詩是一種特殊之“言”,劉向據“詩以達意”之說而加以發揮:“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發其情者也。”(《說苑·尊賢》)其辭賦《九嘆》又有“冤結未舒”而“舒情陳詩”之言。魏晉以后,司馬遷的“詩以達意”說影響逐漸增大,如劉勰的“為情而造文”(《文心雕龍·情采》)、韓愈的“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送孟東野序》)、杜牧的“文以意為主”(《答莊充書》)諸說,促進了詩歌創作理論的健康發展。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詩人主客圖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