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陸游同時代人,同樣是愛國主義作家,處在南宋初期宋金對峙的局面,都抱著恢復中原的志愿,有一番抱負,而不能實現,以充滿了愛國思想的文藝作品豐富了我們的文學遺產的。不過,陸游主要是詩人,辛棄疾的主要創作是詞。辛棄疾是熱烈的愛國主義者,在詞的文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晚年號稼軒,濟南歷城人。有《稼軒集》行世。
辛棄疾的一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140—1162,二十三歲以前。
辛棄疾生在靖康之亂后十三年。在他出生時,山東已經淪陷,在金人統治之下。他的祖父辛贊曾經做過金人的小官吏,是為了保全家族。辛棄疾說:“以族眾拙于脫身,被污虜官,留京師,歷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彪m任虜官,仍心向國家,從小培養辛棄疾的愛國思想。辛棄疾幼年曾隨祖父到過燕山,察看山川形勢,很熟悉山東、河北的地理環境和金人的內部虛實。
辛棄疾年幼好學,擅長文學,與黨懷英同學。
辛棄疾是一位英勇的青年,他參加抗金的人民義軍,在耿京部下任掌書記。1161年,金主完顏亮從燕都遷于汴梁,率六十萬大軍南侵,山東人民奮起抗金。耿京的部隊壯大到二十五萬人,自號天平軍節度使。金人因后方受人民義軍的牽制,打到江淮時,被南宋主將虞允文大敗于采石磯。完顏亮被部下殺死,南侵失敗。
辛棄疾參加了戰斗,他是一位有智謀、有決斷的戰士。耿京的義軍組織是散漫的。和尚義端率領一二千人由辛棄疾勸說歸從耿京,后義端竊印以逃,京大怒,欲殺棄疾。他與耿京約,限期三日追回。他知道僧義端要投向金人,追捕殺之,耿京自此重視他。
完顏亮死后,中原有恢復的希望,但是人民義軍如果不與南宋政權聯合,還是容易被擊破的。因此,辛棄疾勸耿京歸附南宋。1162年正月,耿京派辛棄疾同賈瑞等十一人渡江,見宋高宗于建安行宮。高宗趙構授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命樞密院差使臣與賈、辛等詣京軍。但當他們回到山東時,耿京為叛將張安國所殺,張降金。棄疾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
縛僧義端和在敵營中生擒張安國兩事足見辛棄疾之智勇。
第二階段:1163—1170,在南宋做小官吏,獻恢復中原之策時期。
宋孝宗朝,辛棄疾歷任江陰簽判與健康府通判。孝宗即位后,一度有志于恢復中原,辛棄疾懷著滿腔報國熱情,力圖有所作為。1163年在江陰簽判任上《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和《議練民兵守淮疏》,他根據親身經驗,提出防守的建設性意見。他說明兩淮在國防上的重要性,必須訓練民兵。以十萬戶、養十萬兵,集中三鎮以守,不宜分散民力。這樣才能防御敵人,并且作為恢復中原的出發點。1165年,他又上《美芹十論》,詳論恢復中原的策略,洋溢著愛國的熱情。辛棄疾的這些意見,都是從分析客觀形勢和自己的經驗得出的,很有價值。但是這些策略沒有受到重視,更說不上實行。孝宗在“符離之敗”后也氣餒了,只圖茍安江南。辛棄疾后來又任建康府通判、司農寺主簿。1170年,召對延和殿,辛棄疾上《九議》給宰相虞允文,大略云今日之弊在于言和者欲終世而諱兵,論戰者欲明日而亟斗,辛意(1)無欲速,欲速則不達。(2)宜審先后。(3)能任敗,一勝一敗乃兵家之常,詎一敗便沮,成事乎?辛意在知彼知己,謀而后戰。但他的意見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人理解他的愛國心意,他郁郁不得志,悲憤地寫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第三階段:1171—1181,是南宋王朝重視辛棄疾的時期。
南宋統治者知道他有才能,開始重視他,同時也是利用他。辛棄疾這一時期歷任司農寺主簿,滁州知府,倉部郎官,江西提點刑獄,湖北、湖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浙西提點刑獄等。他做了許多有利于人民的事,也做了些鎮壓人民的事。在江西提刑任上,“討平”了茶商賴文政之“亂”,在湖南安撫使任上,也以平“盜賊”著名。辛棄疾的文武策略,原來是準備用在北伐中原的,這時被利用來作鎮壓人民的工具,他的內心是痛苦的。他說盜賊其實是被逼而起的人民。1179年在湖南轉運副使任上,寫了《論盜賊札子》給孝宗,明白地說:“夫民為國本,而貪吏迫使為盜,今年剿除,明年刬蕩,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損則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謀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申飭州縣以惠養元元為意?!边@里,辛棄疾提出了根本的癥結在于政治上腐朽,所以,辛棄疾嚴厲鎮壓貪官污吏,但因此被彈劾,說他“殺人如草菅”。辛棄疾在地方官任上興水利,辦學校,放賑救濟人民,而這些為朝廷所側目,終被誹謗而罷職,退居江西。
第四階段:1182—1207,閑居時期。
1182—1191年,他住在上饒,筑室于帶湖旁。他歸耕了,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故以稼名軒,自號稼軒居士。他過著安閑的生活:“稼軒日向兒曹說,帶湖買得新風月,頭白早歸來,種花花已開?!?《菩薩蠻》)身在農村,心系國家,但壯志難酬,他的《鷓鴣天》詞就寫出了這一時期的心境: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后來,光宗即位,1192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翌年秋,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又被人奏劾落職,1196年徙居鉛山縣瓜山之下。辛棄疾六十四歲時,韓侂胄當國,他又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六十六歲時,他知鎮江府。眺望長江,回想他二十三歲時從揚州渡江歸宋,已經四十三年了,他寫道: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年近七十,壯心猶在!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代表作,它對了解詞人一生事跡,對于了解他的詞是很有幫助的。
1207年辛棄疾告老還鉛山,八月得疾,九月初十卒。葬鉛山縣南十五里陽原山中。
上一篇:戲劇的起源與發展
下一篇:康進之與紀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