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藏山閣存稿》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卷,詩十六卷,清錢秉鐙撰。秉鐙(1612~1693)字幼光,號田間,后改名澄之,字飲光,曾避難削發為僧,名幻光,安徽桐城人。明末諸生,唐王時授漳州府推官,桂王時授禮部儀司主事,官至翰林編修,知制誥,清軍攻占桂林,錢氏間道自粵歸鄉,晚年仍堅持民族氣節,隱居不仕。
錢氏經歷了明末清初抗清斗爭的全過程,其詩記錄了這場斗爭中許多重大事件,并用附注的形式記述了事件的原委,保存了一代信史。如《傳疑詩》三首記錄了南明弘光王朝“三大案”———“假親王”、“假后”、“假太子”案。《虞州記事》《石牛驛》等詩中揭露和批判了隆武小朝廷的腐敗現象。《端州雜詩》《梧州雜詩》對永歷朝政多有論及,從中可見南明幾個小朝廷滅亡的必然性。
錢詩紀錄了江南人民為了反抗民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前赴后繼的英勇斗爭。如《三吳兵起紀事答友人問》就反映了江南人民的反薙發斗爭。《髯絕篇》是錢詩中的杰作,它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媚敵求榮的阮大鋮形象。作者抓住阮氏急于邀功取信這一點,加以鋪寫,先是“自請五十騎,先克金華城。躍馬到城下,長嘯颩胡纓”,“須臾城西陷,戮及懷中嬰”;然后寫阮大鋮為諸清將領準備酒肉,作歌勸酒,教他們作詩,而且樂此不疲,阮氏因此累病。清將領照顧他,勸他休息養病,而阮以為這是阻礙他立功,于是急忙表白:“我年甫六十,有如鐵錚錚。實無秋毫疾,愿君為我明。”在進軍仙霞嶺時,阮氏棄馬而行:“健步奔特健,矍鑠聊自鳴。上嶺復下嶺,顧笑群兒猙。忽踞磐石坐,呼之目已瞪。馬箠掣其辮,氣絕不復生。”這是阮氏最后一幕,也是最精彩的一幕,可悲而更可惡。完全是客觀描寫,作者對他的嘲笑與鄙視,滲透在描寫之中。阮大鋮的形象富于典型意義,具有概括性,歷代都有一些這樣“勇于”作惡的人物。
錢詩風格明快、流暢,善于運用白描手法,特別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往往寥寥幾筆即能使人物活現,如《悲湘潭》中寫何騰蛟。
此集按年編次,分為《過江集》《生還集》《行朝集》《失路吟》《行腳集》,起自崇禎十一年,迄于順治八年(1638~1651),《生還集》《行腳集》二集曾刊行,其他則始終以抄本流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桐城蕭穆在秉鐙裔孫家發現此集抄本,遂抄錄以存。光緒三十四年(1908)龍潭室主據蕭氏抄本排印出版。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徽池雅調》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清宮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