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 杜工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卷,補遺一卷,唐杜甫撰。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生于河南鞏縣,青年時代曾漫游大江南北,中年困居長安十年。安史叛亂攻入長安被俘,后逃往鳳翔,投奔肅宗,拜左拾遺。因忤肅宗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游關隴,貧甚,往成都依嚴武,嚴武推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杜工部。武死,漂泊夔州江湘一帶,死于貧病交加之中。
杜甫是我國詩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多是政治詩,表現了戰爭、剝削,政治腐敗和社會不公給國家和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從中也反映了詩人對人民和祖國深摯的熱愛。杜詩中還有不少描寫山川風物、日常生活,以及夫妻之情、親子之愛、朋友之義的作品,但這些也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一部杜詩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幅風俗畫長卷,是一部憂國憂民偉大心靈的歷程史。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詩很難說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所謂“詩史”就是指其全部作品而言的。
杜甫善于博采諸家之長,鑄成自己獨特的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他善于駕御重大的政治題材,舉重若輕,把一系列政治事件巧妙地編織在詩中,他善于把描寫政治時事和寫景抒情融合起來,擅長以小見大。杜詩無體不精,特別是五古、七律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對后世影響極大。還應該看到,儒家是靠感情的渲染推行自己的倫理觀念的,這往往是職業儒者所不能勝任的。而作為詩人的杜甫卻把儒家的“忠愛”“仁愛”“仁民愛物”等觀念表達得淋漓盡致。宋代以后人們學詩寫詩往往以杜甫為榜樣,稱之為“詩圣”,從而杜詩對歷代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產生極大的影響。
《杜工部集》原六十卷已佚,北宋慶歷后人們開始重視和重新整理杜集,北宋王洙編成二十卷,補遺一卷,嘉祐四年(1059)王琪據洙本重新編訂,在蘇州鏤刻印行。
有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影印宋刻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空同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武進陶氏涉園續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二十三種》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