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宋太祖
宋朝的開國皇帝。名趙匡胤,出身在武官之家,其父是后唐的一個中級軍官。趙匡胤二十多歲時投奔郭威,驍勇善戰,頗得器重。郭威通過軍事政變推翻沙陀部人劉知遠創建的后漢而建立后周王朝以后,趙匡胤青云直上,到周世宗 (后周第二個皇帝) 時,他已經官至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的最高統帥。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由年僅七歲的兒子繼位。次年元旦,朝廷忽然接到契丹、北漢聯合進攻的邊報,趙匡胤奉命統率禁軍出征。當大軍行至距開封城四十里的小鎮陳橋驛時,一個密謀就開始在軍中悄悄醞釀。正月初三凌晨,軍營一陣騷動,趙匡胤從夢中驚醒,他來不及穿戴,急忙走出來一看,只見一群將士手握刀劍,高聲叫道: “諸軍無主,愿奉點檢為天子!” 趙匡胤還沒回過神,一件皇帝登基專用的黃袍就披在了他身上。眾將士匍伏在地上,三呼 “萬歲”。趙匡胤只好順水推舟,接受部下擁戴,班師回京。后周的幼帝宣布退位,趙匡胤兵不血刃就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其實,這次兵變的幕后策劃者就是宋太祖本人。正因為如此,他對兵權的歸屬就非常敏感,他登基后不久,就撤去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由皇帝親自統帥禁軍。但他還是不放心,尤其對過去曾經和自己出生入死、稱兄道弟的老將心存戒備,于是就將這些現在依然手握重兵的開國功臣召集到宮中,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宋太祖卻愁眉苦臉地說:“沒有諸位的幫助,朕不可能做天子。但做天子也太難了,朕晚上連覺都睡不安穩。”諸位將領驚問何故,宋太祖這才說: “你們這樣的將軍,誰不想做皇帝?”諸位將領急忙表示忠心: “現在天命已定,誰敢懷有異心?” 宋太祖說:“朕相信你們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手下有人貪圖富貴,一旦也來個 ‘黃袍加身’,你們即使不想做皇帝,還能辦得到嗎?”說得諸位將領面面相覷。宋太祖說: “人生短促,追求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積蓄點錢財,盡情享樂,同時也不讓子孫后代貧苦。諸位何不解去兵權,到大地方做個太平官,購置一批良田美宅,為子孫立下恒產,多置歌兒舞女,天天飲酒作樂,以終其天年。” 他還說:“朕還準備同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很好?”諸位將領終于明白了宋太祖宴請他們的真實用意,只好紛紛稱病不上朝,要求解除軍職,自然一一獲得恩準。宋太祖隨即對中央禁軍進行了大改組,任命一批資歷較淺的軍官為統兵將領,并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唐末五代以來武將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局面便被徹底扭轉過來。宋太祖的這種作法對后代皇帝控制軍隊提供了思路。但最為史家稱道的是,宋太祖以 “杯酒釋兵權”這樣的和平方式,妥善解決了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歷來就存在的矛盾,避免了君臣猜忌以致反目成仇的悲劇發生。隨后,他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后掃平了南方的獨立王國。南唐后主李煜是一個書呆子,他派大臣徐鉉去問宋太祖,說他已經自行削去國號,為什么宋朝還要興師問罪,宋太祖厲聲喝道: “你不用多講! 南唐有什么罪,只不過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宋太祖在登基之初,還難改武夫脾氣,據史籍記載,有一天,他正在禁中后苑彈雀,有大臣求見,他只好放下彈弓去見,一問是一般政務,他就責問那位大臣為什么謊稱急事騙他,大臣說:“這事總比陛下彈雀要急。” 宋太祖大怒,隨手抓起身邊的斧子,用斧柄向大臣打去,打落大臣的兩顆門牙。大臣慢慢彎下身去,撿起牙齒放在口袋里。宋太祖問:“你把打落的牙齒收起來,難道還想告我嗎?” 大臣從容地回答:“臣不能訟陛下,但自有史官書之。” 宋太祖這才發覺自己有失身份,立刻堆下笑臉,賞賜了這位大臣許多金帛。宋太祖以一介武夫而登上天子之位,但卻逐漸懂得了,天下由馬上得之,卻不能以馬上治之。在承平的歲月中,統治集團的儒士文人顯示出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使得宋太祖不止一次地感慨說: “宰相須用讀書人。”在趙普等大臣的協助下,他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政策,強化中央集權,并在中央實行政務、財務、軍務分立的制度,防止武將割據和宰相專權的局面再度出現。他對文臣相當寬容,很少以言治罪,這在宋朝成為一個傳統。南北兩宋,雖然一樣有昏君和庸君,但卻沒有暴君。在宋太祖的苦心經營下,北宋王朝迎來了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而他卻念念不忘平定北漢,收復燕云十六州,恢復漢唐舊疆。他曾兩次出兵征伐北漢,但都因契丹的增援而未能成功。于是,他將平定江南諸國所得的金帛運回汴京,建立“封樁庫”,準備貯滿五百萬之后,贖回被后晉石敬瑭出賣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這筆錢作軍費,兵戎相見。遺憾的是,宋太祖壯志未酬,就在五十歲盛年之時死去了,而且死得非常蹊蹺。據 《宋史紀事本末·金匱之盟》 記載,宋太祖母親杜太后臨終前對他說: “如果后周不是立幼兒為皇帝,你哪能得天下!”她要宋太祖百歲之后傳位給其弟趙光義,并讓宰相趙普記下這一約定,藏之金匱。開寶九年 (976) 冬十月,宋太祖有疾,一個雪夜,他召晉王趙光義來囑托后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太祖引柱斧戳地,大聲對晉王說: “好為之!” 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據北宋司馬光記載:太祖死時已經四更,宋皇后派宦官召太祖子秦王德芳,這位宦官卻叫來了晉王趙光義,宋皇后愕然,哭泣著說: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宋代俗稱皇帝為官家。晉王趙光義說: “共保富貴,無憂也。”后來,太祖子德昭又被逼自殺,德芳不明不白死去,種種蛛絲馬跡,使后人懷疑太祖死于非命。然而傳聞不一,文獻難征,燭影斧聲,遂成千古之謎。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孟子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