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無意成佳趣》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景自常有之,其詩亦若無意,故是佳趣。(劉辰翁《王孟詩評》卷
一)
【詩例】
藍田山石門精舍
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
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解析】
劉辰翁認為,這首詩所描寫的景物是習所常見的,詩的結構、章法、遣詞繪藻也很平易。自然,更沒有要闡說某種事理的意圖,似是無意之間在向人述說一段漫游經歷,看不出有慘淡經營的痕跡,所以自成一種活潑、生動的情趣。實際上,就是肯定它具有“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與蘇轍書》)、“枯談中有意思” (朱熹《清邃閣論詩》)、“平淡有思致” (葛立方《韻語陽秋》) 的美學特征。
讓我們先看一下那些描寫景物的句子,如“落日山水好”,“遙愛云木秀”,“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的確都是極普通、常見的景物,既無“江濤出岸險,峰磴入云危”(王勃《泥溪》) 的險峻,也無“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走馬川行》)的奇特,更無“百年老鸮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李賀《神弦曲》)的怪異。再看此詩的結構、章法,乃是采用了線性單向的順敘法,同樣是普通之極,全無一點云譎波詭的架勢。它從落日時分詩人泛舟隨風而歸寫起,依次述說在回歸途中賞奇景、探水源、疑道路、遇老僧、宿僧寮、重登歷、約后期等一系列活動情況,過程交代非常清楚,似是向人作流水帳式的介紹,看不出一點剪裁功夫。全詩的語言同樣是樸實無華,平易自然。既然如此,劉辰翁稱它“故是佳趣”是何道理呢?這主要是因為作品在常見的內容、普通的表現形式里體現了豐富的意蘊,盎然的情趣。一、詩人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去作景物描寫,而是借此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山水、探幽尋奇的興致。“玩奇不覺遠”一句,是對此的最好注腳。二、“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四句,既寫出了詩人在行路時的疑慮和驚喜,更易使人聯想起“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給作品平添了幾分理趣。三、“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的圖景,生動展示了僧侶任性自處、逍遙自在的生活情狀。在塵世勞碌的人們看來,這樣的生活方式別有一番樂趣。四、“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的結尾四句,非常真切地寫出了詩人對于石門精舍戀戀不舍、決意重游的心情。詩人難舍的不僅是這里的幽美的山水環境,還包括了此地的禪境、禪趣。這樣,就給全詩留下了裊裊不盡的悠遠情趣。
由此可見,劉辰翁說此詩“故是佳趣”是很有眼光的。然而,我們應特別注意他所說的“其詩亦若無意”這句話。“若無意”是好像無意,或者說從讀者的角度看是無意,其實作者還是有意的,甚至是大有深意的。這個“有意”,就隱隱表現在詩人對自然景物、對自己的行為動作、對僧徒的生活狀態、生存環境的精心選擇。正如歌德所說:“本來的自然含有許多不重要、不合適的東西,我們必須有所選擇。”狄德羅也發表過類似的意見:“自然在每一頃刻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一切都是真實的,但不是一切都美的”,所以要“學會如何選擇”。這種選擇,便是“有意”。至于該詩在篇章結構、遣詞用語等方面的妥帖安排,當然也是有意選擇的結果。不過,王維的高明就在這兒,他在創作時的苦心構思,精心經營,在“成品”里卻不露一絲痕跡,讓人覺得是“無意”為之。“無意”便是妙造自然,巧奪天工,便是李白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姜夔說的“自然高妙”,李贄說的 “風行水上之文”。唐末司空圖在 《詩品》 中列“自然”一品,楊振綱《詩品解》引《皋蘭課業本原解》云:“此言凡詩文無論平奇濃淡,總以自然為貴”,把“自然”看成是藝術的最高境界。“無意成佳趣”,便是這樣一種境界。
劉辰翁的話還啟示我們,作詩固然要“苦用心”,但倘若被讀者看破,露出了繩削斧鑿的印跡,就將喪失自然活潑的天趣。這樣的作品縱使再精工奇妙,也只能入第二義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淺中見深》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鑄意新奇》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