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孟子
儒家亞圣。名軻,魯國鄒 (今山東鄒縣東南) 人,其祖先是貴族,但幼年喪父,家境清貧。傳說,孟母為了能給兒子找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曾三次搬家,當兒子嬉戲廢學,她就割斷了正在紡織的布,告以廢學和斷織一樣,以此來激勵兒子發奮讀書。這就是“孟母三遷” 和 “孟母斷織” 的故事。這類故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但在古代,卻被作為教育子女成才的樣板,廣為流傳。孟子曾經受業于子思之門,而子思又是曾參的弟子,這樣算來,孟子就是孔子的三傳。這一傳授淵源在一千多年后,曾被程頤、朱熹等理學家發掘出來,做成了一篇劃時代的大文章,而孟子本人也一躍而成為儒家的亞圣。不過,孟子生前的運氣卻不好,當時正值諸侯爭雄之際,商鞅、吳起之類的政治家才是主角,孟子這樣的慈善先生登臺表演的機會很少,但他卻以發揚光大孔子之道為己任,到處宣揚 “仁政”,反對攻戰,說是 “不嗜殺人者” 才能統一天下,又勸君主要愛護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這些話在君主聽來,都是 “迂遠而闊于事情” 的空談。不僅如此,孟子氣盛,以 “好辯” 著稱,即使面對君王,也當仁不讓,咄咄逼人,如齊宣王認為 “武王伐紂是以臣弒君”,孟子就駁斥說:“賊仁叫作賊,賊義叫作殘,殘賊之人叫獨夫。只聽說武王是誅獨夫紂,沒聽說是弒君!” 甚至告訴齊宣王: “君上視臣下如手足,則臣下視君上如腹心; 君上視臣下如犬馬,則臣下視君上如國人;君上視臣下如土芥,則臣下視君上如寇仇。” 這種言論,在任何時代,都很難令君主首肯。就是在孟子被尊為亞圣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讀到 《孟子》 中的這些話時,龍顏震怒,說: “這哪里該是臣子對君王的話!” 竟下令撤去孟子在孔廟中的牌位。在孟子那個時代,他雖然有爭鳴的自由,但卻只能坐冷板凳。孟子有句名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不能騰達,只好實踐自己“獨善其身” 的主張,退而與弟子討論學術,并將他對社會、政治、道德、人性等方面的見解寫成了七篇文章,這就是后來成為儒家經典的 《孟子》 一書。孟子雖以孔子的傳人自許,但在唐代以前,并沒有人買這個賬,直到韓愈始推尊孟子,認為中國文化有一個歷圣相傳的 “道統”,這個 “道統” 由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武、周公,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這個 “道統” 就失傳了。宋代的理學家從這里得到啟示,以繼承孔、孟 “道統” 為己任,于是孟子的頭上就開始罩上神圣的光環,在元明清三代被欽定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上一篇:倫理學·人倫·孝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