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籍·書目答問
近代最流行的一部目錄書。張之洞撰。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 (今屬河北) 人。鄉試第一名 (解元),殿試第三名 (探花),歷官翰林學士、學政、巡撫、總督,后以大學士入為軍機大臣,是清末地位僅次于李鴻章的洋務派代表人物,以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而為今人熟悉。同治十二年 (1873),張之洞出任四川學政,在成都創辦尊經書院,兩年后,即光緒元年,為回答諸生關于 “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 的問題,他特地撰成《書目答問》。張之洞認為: “讀書宜讀有用的書。有用者何? 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經世,可用以治身心。” 考古就是做學問,經世就是從政或從事實業,治身心就是陶冶道德,他自謂諄諄勸后生讀書,目的是培育人才,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做 “書蠹”。根據這一原則,《書目答問》分類開列了二千余部基本書目,并推薦當時最好的注本、校本和刻本。這些書目包括了當時所有的學問,除傳統的經史詞章之學外,還包括天文、地理、農學、醫學、數學,以及當時的 “新學”,如 《新譯幾何原本》、《代微積拾級》、《曲線說》、《數學啟蒙》 等科學譯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雖號稱博大,但畢竟不便于初學,《書目答問》 以其簡明扼要的特點,尤其是所推薦的注本、校本,大多是乾隆以后的新成果,對當時的初學者來說,不啻指點迷津。《書目答問》后附 《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稱:“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 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 以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 這是清代漢學家的路數,在當時的學界被普遍視為正宗。此書問世后,便風行開來。近代著名學者余嘉錫曾說: 他的學問就是從 《書目答問》入手。魯迅也曾說: 倘若要治舊學,不妨先從《書目答問》人手。有趣的是,近代學者繆荃孫卻在所著 《藝風堂自訂年譜》中透露,這部 《書目答問》 出自他的手筆,他當時投在張之洞門下,便以學政大人的名義為諸生開列了這一份書單,想不到竟成名著。
上一篇:禮俗學·禮節·九拜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五斗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