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地方的水仙花,都是省(廣州)港(香港)來的,每當臘月時候,少數(shù)往來省港商戶,便從那里運了一二筐回來。這種東西,在我們地方上是不大有“銷頭”的,除了一些有錢的富家或行店,及少數(shù)對于他有愛好的性癖之人,別的人再不買這個。它的價目,在數(shù)年前,大約每棵只消幾個銅板。后來越賣越貴,今年已經(jīng)要兩三角錢才能買得一個了。可是,這種東西,是有產(chǎn)階級的用品,雖然價值高貴一點,也沒什么難買賣,即使銷額可能比前幾年減少一些。
水仙花,我們這里的人,也有呼它做“石蒜”的。大約以其根莖葉形象相似之故吧。我幼年的時候,家里每年的水仙花,都是靠我們對門店那位葉先生雕刻的——我們這里種水仙花,大都先把它剝?nèi)チ送庖潞吐允┑窨蹋缓蠓胚M水缽里去滋養(yǎng)。等到它將開花的時候,才轉(zhuǎn)裝進那盛著清水和白石的瓷瓶里。也有些把它栽種在盛著黑泥的花盆里,直到花開花謝,再也不更易的。可是,這乃極少數(shù)的例外。現(xiàn)三數(shù)年來,可就不然。我們種的水仙花,既然不止兩三棵,做雕刻的工夫的,也再不是那雕刻水仙花的名手的葉先生。我的大哥,已替了他做這種工作,并且做的比別人的都好。
我的大哥,我看他確是很富于藝術(shù)天才之稟賦的。因為他從來對于自然的或技術(shù)的東西,都深饒欣賞的熱情與評判的眼光。有時,他偶然涉筆,寫出幾個字或畫出幾朵花,總有一種生動超拔的意味。自然,他為了自少缺乏美好教育的陶冶與現(xiàn)在壓迫于艱重的生活的擔(dān)負之下的緣故,所有的才力,千萬中不能發(fā)展其一二。但他潛伏著的奇特的本能,是可以從他無意中的一言一筆領(lǐng)略出來的。巧于雕刻水仙花,和對于它的愛好的心情,這是很微小而無奇的,但我從此想到他被淹沒的美麗的心情,與優(yōu)異的技能,便禁不住戚然于心了!
為的去年殘臘的時候,多了幾陣嚴寒,今年的水仙花就趕不及在元旦這幾天開放。家人都覺得有點寂寞。我哥哥的心里,想來更要比我們郁悶吧。
天總是這么陰郁而撒著雨。案頭的水仙花滿含著愁意的活著。那雪白的花片,黃金的盞兒,及陣陣泛溢的香潮,卻長是寂寂地?zé)o聞。
我悶得慌了,提起毛筆,隨意在紙上涂了一首七絕,末兩句云:
碧桃石蒜無消息,
添得春愁細雨中。
1924.2.8,于公平鎮(zhèn)。
(1927年北新書局《荔枝小品》)
賞析這篇小品有兩個特色:一是筆調(diào)清新洗練,二是象征手法來得自然,不露聲色。
先說一,鐘先生的小品風(fēng)格并不一致,《荔枝》有些做作,而《水仙花》全篇文字夠得上清新洗練,字字真切,沒有隔靴搔癢的詞語。作品開頭即入題說家鄉(xiāng)的水仙來由和并不大有“消頭”的原因。既然只有一些“富家或行店”和“對于他有愛好的性癖之人”喜歡養(yǎng)水仙,那么讀者會了解到他們家的養(yǎng)水仙大概屬于后者。下文便回憶幼年時為滋養(yǎng)水仙請對門店的葉先生雕刻,后來終于大哥也學(xué)會了雕刻的過程。再向下便集中寫大哥心靈手巧,靠著自己的聰明和藝術(shù)天賦,居然具有“深饒欣賞的熱情與評判的眼光”。結(jié)尾充分寫出大哥的郁悶與作者的郁悶,這種情緒凝成一聯(lián)詩句:“碧桃石蒜無消息,添得春愁細雨中。”如此寫來,敘述真切,文字多用白描,給人一種異常親切自然的感覺,充分顯示出沖淡而自然的文風(fēng)。
再說二,沖淡自然并不能掩蓋作者對人對物的超于常人的熱情,這是理解鐘敬文小品特別應(yīng)注意的。《水仙花》似乎是一篇詠物小品,然而實在是借花象征人——大哥。水仙,在人們印象中是有些高雅超凡、不落俗塵的花卉品種。它從習(xí)性到外形都很別致,恐怕很難用它象征一個并非孤高的大哥吧。但作者從文章開始就有意識地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大哥。我們試作如下思考:水仙,民間稱為“石蒜”,外形是個普通的大蒜頭模樣,平凡得貌不驚人,而美麗素馨的花卻讓人喜愛,它的美麗的奧秘就藏在蒜頭內(nèi)心。而作者的大哥,從看別人雕刻到自己學(xué)會雕刻,從而成為“名手”,全憑自己的稟賦的聰慧。大哥雖然“缺乏美好教育的陶冶”,又加上“壓迫于艱重的生活的擔(dān)負之下”,其藝術(shù)的才力“千萬中不能發(fā)展其一二”。但是,他靠自己的鉆研體味,獲得了超人的欣賞、評判眼光,不僅寫字、畫畫兒生動超拔,而且巧于雕水仙。大哥的形象不正如水仙,表面“微小而無奇”,但內(nèi)里卻有“美麗的心情”,只是這種內(nèi)美被生活壓抑了。這不能不增添作者無窮的惋惜和惆悵。結(jié)尾寫殘臘嚴寒,水仙不開,正同作者的惆悵心緒相契合,意境深幽曲婉。
象征是許多散文家喜歡用的手法,但由于作家個性不同,手法便各有特色。鐘敬文的象征是在樸實而沖淡的敘述白描中完成的。他不把意圖交代得過于顯露,而是在全文隱隱滲透,甚至寫到象征的本體時,也不用牽強的詞語極力把人畫成水仙樣。總之,一切全靠讀者去心領(lǐng)神會。我想,欣賞這樣的文章要有耐心,跟著作者去品味物之美、人之秀,然后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稟賦去通體思考,才能領(lǐng)悟。
上一篇:《藕與莼菜》原文|賞析
下一篇:《日事一零——為憶愛羅先珂君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