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陳陶》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杜甫作。清錢謙益《杜詩詳注》:“至德元載十月,房琯請為兵馬元帥收復西京。辛丑,與賊將安守忠戰于咸陽縣之陳濤斜,官軍敗績。時琯用春秋車戰之法,以車二千乘,馬步夾之,既戰,賊順風揚塵鼓噪,牛皆震駭,因縛蒭縱火焚之,人畜撓敗,為所殺傷者四萬余人,存者數千而已。”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傷主帥之輕敵也。賊勢方張,而驅民猝斗,致四萬義軍,沒于一戰,所謂將不知兵,以卒與敵也。幸而唐德在人,傾都系望,此國祚終賴之以恢復歟。曰‘野無戰聲’,見不戰而自潰也。”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陳陶之悲,悲輕進以致敗也。官軍之聊草敗沒,賊軍之得志驕橫,兩兩如生。結語兜轉一筆好,寫出人心不去。”今人余恕誠說:“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并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斗爭”(《唐詩鑒賞辭典》)。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由于主帥房琯指揮不當,致使官軍四萬余人幾乎全軍覆沒。時杜甫仍困居長安,消息傳至,乃援筆而作此詩。詩篇發語沉痛,深切哀悼義軍的慘死;滿腔憤怒,抗議叛軍的狂妄,流露出對主帥指揮無方、輕敵致敗的譴責,表達了作者和長安人民的痛苦與期望。此詩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重在抒寫作者的主觀感受。 “野曠”二句寫景肅穆,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景悲情痛;采用對比手法,“官軍之聊草敗沒,賊軍之得志驕橫,兩兩如生”(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形象鮮明,觸目驚心,感染力極強。
上一篇:《恨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驚弓之鳥》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