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狹邪小說
清代小說流派,人情小說的分支。是指清咸豐年間逐漸盛行的,以妓女、優(yōu)伶故事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名稱最早來源于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六篇。其代表作為陳森的《品花寶鑒》、魏秀仁的《花月痕》、俞達的《青樓夢》。根據(jù)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所提狹邪小說發(fā)展的三變“先是溢美,中是近真,后是溢惡”的觀點,可以把它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以《品花寶鑒》、《花月痕》、《青樓夢》為代表,它們受《紅樓夢》的影響,大多“摹繪柔情,敷陳艷跡”,敘事行文以纏綿見長,多以名士配娼優(yōu),把風塵女子當作人生知己,不以“青樓為勢利場”,通過浪漫、夸張的手段,塑造出作者理想化的妓女形象。第二階段是光緒中葉,以《海上花列傳》為代表,是在上海所謂十里洋場中興起的狹邪小說,即是海派狹邪小說,雖以娼門艷事為題材,但不是封建文人的理想化描寫,反映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妓女的現(xiàn)實生活,是“實寫妓家,暴其奸譎”,語言用吳語。第三階段是到了宣統(tǒng)年間,以《海上繁華夢》、《九尾龜》為代表,作者多用夸張的筆法,指摘妓家的罪惡,聲稱要“給敲竹杠的壞妓女以懲罰”,實際上是有閑階級的“嫖學教科書”。狹邪小說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繼承《紅樓夢》的某些長處,大量運用詩詞曲來化用意境,表現(xiàn)出一種描寫細膩、手法空靈的藝術特征。但總的來說,狹邪小說思想平庸,無論是反映現(xiàn)實還是表現(xiàn)理想,都缺少優(yōu)秀的人情小說的深刻性。所以它作為人情小說的末流,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并不占有主導地位。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焚書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