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論·焚書
又稱《李氏焚書》,詩文集。明李贄撰。六卷。贄初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單名贄,號卓吾,又號宏甫、篤吾、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福建)人。回族。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語。自幼不喜傳注帖括,不信仙、釋、道學。嘉靖間舉于鄉。曾潛心研究王守仁學說,師王學左派“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五十四歲辭官,專力著書講學,因對封建偽道學多有揭露,對程朱理學激烈攻擊,觸怒權貴,屢遭迫害而不屈。后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入獄,自刎死。此書是作者六十四歲時成書刊刻,明清兩季一再禁毀,又一再刊行。約二十一萬字。卷首自序稱:“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所以名《焚書》。其友焦竑序,袁中道撰《李溫陵傳》。正文包括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及詩等。末有清黃節跋,增補六篇。共收文近二百篇,詩近百首。書中批判鋒芒直指“近世學者”即道學家。如《答耿司寇》、《復周南士》、《答耿中丞》等書札,尖銳潑辣,極富戰斗性;公開站在反對孔孟之道的“異端”的地位。其《童心說》、《答鄧石陽》等文則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并反對以“聞見道理”為心。他欣賞不受儒學思想羈絆的司馬遷、李白、蘇軾,實際上是提倡以反封建的市民思想指導創作。其詩文多與前后七子的復古主張相違背,詩雖不多,但卻不事格律雕飾,具有戰斗精神。公安派“三袁”受其影響較深。有明刻本,清宣統《國粹基本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焚書》、《續焚書》本。
上一篇:音樂戲曲·瀟湘水云
下一篇:小說·狹邪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