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鑒》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蜀鑒》10卷,舊本不署作者,因方孝孺序稱為宋人李文子所著,遂有題名李文子者。此書書前有李文子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作的一篇序文,其中說:“文子久仕于蜀,燕居深念,細繹前聞,因俾資中郭允蹈輯為一編,起自秦取南鄭,迄于王師平孟昶。凡地形之扼塞,山川之險阻,邇雍而鄰荊者,稽之舊史,按之圖志,悉紀于篇……,定為十卷。凡千三百年蜀事之大凡,并可以概見于此。噫!蜀在宇內,九之一爾,得之則安,失之則危,竊之則亡。覽是書者,可以鑒焉,因名曰《蜀鑒》。”書末又有李文子次年寫的一首跋,其中也說:“余與資中士友郭允蹈居仁既為《蜀鑒》一編,使凡仕蜀者,知古今成敗興衰治亂之跡,以為龜鑒”。據此知此書是李文子讓資中人郭允蹈撰寫的,郭氏生平不詳,據李跋來看,他大概名居仁而字允蹈,其身份可能是李文子府中的一位幕僚。
此書體例類似紀事本末,每事各標總題,如第1卷即分為秦人取南鄭、秦人取蜀、秦人取漢中、秦人自蜀伐楚、漢高帝由蜀漢定三秦、公孫述盡有蜀地、光武得隴望蜀等7題,每題之中有綱、有目、有論,如朱熹《通鑒綱目》之例。1至8卷起“秦取南鄭”而終于“本朝王全斌下蜀”,9、10兩卷為“西南夷本末”。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滅金以后,隨即就開始了對南宋的軍事進攻,而蜀川正是兩國進行反復爭奪的要地,當時在蜀任地方官的李文子,之所以萌發編著《蜀鑒》的念頭,其目的性是很明確的,這在他的序跋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此書所述蜀事,皆古來戰守勝敗之跡,于軍事之得失、地形之險易,論述最為詳盡,對古人用兵故道,皆注明今在何地,可見作者用心之所在。
本書有《守山閣叢書》本,是比較通行的一種版本。
上一篇:《蕙風詞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西漢會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